辭。又以此為虛而不自有之喻。非乎,言我如此說,豈有不然者乎。此兩字亦是文之奇處。○吴氏曰:此章以六句並言,而此以下承上文貴高二字,專為侯王言之。蓋侯王之位貴且高,而沖虛之德不欲盈,惟當自處於下賤也,孤如無父之孤,寡如無夫之寡,不穀,不善,此皆不美之名,非人所願有者,而侯王以此自謂,是以下賤自處也。先云下為基賤為本,而後但云賤為本,蓋舉一以包二,省文也。○李氏曰:非乎,豈不然哉。○何氏曰:貴本於賤,高基於下,是以侯王自謂孤寡無助,不穀不德,亦可反其本而不失其道矣。《易》曰:常以一德,謙以制禮,常德之固,謙德之柄是也。此道家所謂雌一之道,守約而施博也。
  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林氏曰:數車無車,一本作數譽無譽,譽字誤也。此兩句本譬喻,若作譽字,下文如玉如石,意不相屬矣。○李氏曰:數車之名件,無一名車者,數我之一身,無一名我者,轂輳合一則名車,四大合一則名我,不欲如玉如石者,貴賤兩忘,惟抱一也。○何氏曰:如數車而裂於名數之異,如玉石而偏於貴賤之質,則非一與本之道。《莊子》萬物一齊,孰短孰長,以道觀物,何貴何賤,此也,故章末取喻以戒之。○柴氏曰:輪輻等物皆車中微賤者,然非此莫成車,盡其名件數之,無一名曰車者,故曰數車無車。石中出玉,不敢貴玉賤石,蓋愈久愈不忘初也。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林氏曰:反者復也,靜也,靜者動之所由生,即《易》所謂艮所以成始成終也,能弱而後能強,專於強則折矣,動以靜為用,強以弱為用。○吴氏曰:道之至靜,反於道故動,道本至無,反於道故有,是以虛無恍惚之根,萬物共本之元,囿於出入之機,墮於動靜之域,皆道之體用也。極物之真,必守其本,命物之化,必守其宗,故動而生者,不與之俱化,則知出者之必入,不與之俱徂,則知動者之必靜,觀物之出,必終於反,觀物之動,必終於靜,而天地之心可見矣。且春夏則萬物芸芸,競作根黃芽甲,並發于外,出而有生,豈非反於動乎。秋冬則萬物去華而就實,各斂于內,歸吾性宅,順而不亂,豈非弱而用乎。譬之身焉,欲修長生,要識所生之本,欲求不死,當明出入之機,謂之反還,謂之動靜。反者返其真元也,動者發其天機也。自一陽來復,於靜定之中運轉樞要,斡旋沂流,得七返之旨,鎮補三田,流通百脉,非動則無以復命也,故曰反者道之動。夫道無形無聲,非柔不能制剛,非弱不能制強,故專守雌靜,若嬰兒之未孩,且天下之柔弱,莫過於水,水莫過於氣,氣莫過於道,道氣神水之所柔弱者,通貫金石,爍銳磨堅,無乎不入,故曰弱者道之用。○李氏曰:反者道之動,神一出便收來,弱者道之用,專氣致柔也。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林氏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故曰物生於有,然天地孰生之?天地之始,生於太虛,是生於無也。因動靜強弱而推言,言有無之始也。○呂氏曰:天下之物,有無相生,迭出迭入,未始有盡,非有則不能顯無,非無則不能生有,萬物生於天地之內,是因有而生也,天地形於太虛之中,是因無而有也。有生則復於不生,有形則復於無形,有無之相生,若循環然,而反復之義大矣哉。聖人深達厥理,即水以觀之,不觀其流,祕觀其反流。即木以觀之,不觀其華,必觀其去華,則物雖有萬之不同,目擊而道存矣。然天地為萬物父母,而人為萬物之最靈,己之有者,形也,己之無者,神也,胞胎成其形,有生於無也。百靈生於身,無生於有也。故真有不有,真無不無,達斯旨者,自契於真有真無也。○何氏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反求其初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也,天地者,萬物之一初,先天地生,有物混成,混淪者又天地之一初。無有生有,無形生形,有生則復於不生,有形則復於無形,始自無而散諸有,終自有而反諸無,則道樸豈終散於器乎,彼流蕩而忘反者,宜其失於強盛而去道遠矣。○李氏曰:天下萬物生於有,即有名萬物之母。有生於無,即無名天地之始也。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林氏曰:勤而行之者,言聞曰必信也,若存若亡者,且信且疑,又以為有又以為無也。最下鄙俚之人,則直笑之耳,惟最下之人以之為笑,方見吾道之高。退之論文,且曰人笑之則以為喜,况道乎。○何氏曰:道者自然,行者能得,聞者能言,能行勤行,士之上也,中人求道不宏不篤,焉有焉無,繫念存心,萬中無一,至於世俗浮薄,雖謙下為懦弱,笑虛無為荒唐,然不足發或者之笑,亦不足見此道之大,以知道者希故也。○呂氏曰:上士者大資純厚,達於妙理,聞道則洞然曉悟,信而不疑,篤志行之,惟恐不得,故曰勤而行之。中士受性中庸,可上可下,始樂而終厭,初勤而後惰,聞道則猶豫多疑,取捨不决,欲進則不能果於力為,欲退則猶有所顧惜,故曰若存若亡。下士賦性污濁,不達至理,聞道則以為迂闊荒唐,不止於不信,又且大笑而非之,然而不為下士之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