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論
  經名:道德真經論。宋司馬光註。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都玉訣類。原經無章名,今據王弼本補。
  道德真經論卷之一
  司馬氏註
  太史公曰: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後人因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夫道德連體,不可偏舉,今從本名。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世俗之談道者,皆曰道體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為不然,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謂道也。名亦可強名耳,然非常人之所謂名也。常人之所謂道者,凝滯於物。所謂名者,苛察繳繞。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於無,故名天地之始日無。萬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於有,故名萬物之母日有。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邊際也。萬物既有,則彼無者宜若無所用矣。然聖人常存無不去,欲以窮神化之微妙也。無既可貴,則彼有者宜若無所用矣。然聖人常存有不去,欲以立萬事之邊際也。苟專用無而棄有,則蕩然流散,無復邊際,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玄者,非有非無,微妙之極致也。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美善有逵,為衆所知,非美之至者也。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凡事有形迹者,必不可齊。不齊則爭,爭則亂,亂則窮,故聖人不貴。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用智若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
  行不言之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
  萬物作焉而不辭,
  心之出也,物或未之。物至而應,無所辭拒。
  生而不有,
  存養萬物而不取以為己有。
  為而不侍,
  聖人於天下不能全無所為,但不恃之以為己力耳。
  功成不居。
  不自滿假。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賢之不可不尚,人皆知之。至其末流之弊,則爭名而長亂,故老子矯之,欲人尚其實,不尚其名也。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合,
  使民無· 利欲之心。
  實其腹,
  足食也。
  弱其志,
  不敢爭奪。
  強其骨。
  盡力。
  常使民無知無欲,
  甘其食,美其服,不知其外更有何
  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衆莫之應。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為之使至於無為。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深不可測,常為物主。
  挫其銳,
  鋒角猛露,道所惡也。
  解其紛,
  事為煩亂,道所鄙也。
  和其光,
  輝華顯赫,道所賤也。
  同其塵,
  汙辱卑下,道所貴也。
  湛兮似或存。
  湛然不動,若有若亡。
  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言其先天地生,物莫能瑜。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祭祀之具也,未用則貴,已用則賤。天生五村,力盡而弊之,有似不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排也。籥,樂籥。橐籥之中,空洞無情,故虛而不可窮屈,動而不可竭盡。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能守中誠,不言而信。
  六章
  谷神不死,
  中虛故曰谷,不測故曰神。天地有窮而道無窮,故曰不死。
  是謂玄牝。
  玄者,言其微妙。牝者,萬物之母。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天地由之以生。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微而不絕,若亡若存,無物不用,而未嘗勤勞。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凡有血氣之類,皆營為以求生。惟天地無為而自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亦不一用力。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衆人之私小,聖人之私大。小之至者,父子乖離,不能保一身。大之至者,蠻夷率服,享祚百世。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衆人之所惡,
  人惡卑也。
  故幾於道。
  道無水有,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