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於經。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尚名好高,其身又疏。
  身與貨孰多?
  貪貨無厭,其身必少。
  得與亡孰病?
  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為病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隨物而成,不為一象,故若缺也。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盈充足,隨物而興,無所愛矜,故若冲也。
  大直若屈,
  隨物而直,直不在一#2,故若屈也。
  大巧若拙,
  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故若拙也。
  大辯若訥。
  大辯因物而言,己無所造,故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躁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唯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而已,故卻走馬以治田糞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貪欲無厭,不修其內,各求於外,故戎馬生於郊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雖殊而同歸也,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戶窺牖而可知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無在於一,而求之於眾也。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須出戶。若其不知,出愈遠愈迷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識物之宗,故雖不見,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不為而成。
  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雖不為,而使之成矣。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
  為道日損。
  務欲反虛無也。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動常因也。
  及其有事,
  自己造也。
  不足以取天下。
  失統本也。
  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動常因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
  德善。
  無棄人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
  各用聰明。
  聖人皆孩之。
  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兄也。夫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旒充目而不懼於欺,黈纊塞耳而無戚於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不信應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於用其明矣。夫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争。智不出於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於人,而立乎争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乎己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綱,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於上,魚亂於下,是以聖人之於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人無為,舍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舍其所長而為其所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地,入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十有三,猶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極,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極,十分亦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無生之地焉。善攝生者,無以生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