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能以閱衆有之變也。甫,美也,雖萬物之美,不免於變也。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聖人之所以知萬物之所以然者,以能體道而不去故也。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
  聖人動必循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要於通而已。通故與物不迕,不迕故全也。
  枉則直,
  直而非理,則非直也。循理雖枉,而天下之至直也。
  窪則盈,
  衆之所歸者,下也,雖欲不盈,不可得矣。
  弊則新,
  昭昭察察,非道也。悶悶,若將弊矣,而日新之所自出也。
  少則得,
  道一而已,得一則無不得矣。
  多則惑矣。
  多學而無以一之,則惑矣。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抱一者,復性者也。蓋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皆抱一之餘也,故以抱一終之。
  不自見,故明;
  目不自見,故能見物;鏡不自照,故能照物。如使自見自照,則自為之不暇,而何暇及物哉。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皆不爭之餘也,故以不爭終之。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世以直為是,以曲為非,將循理而行於世,則有不免於曲者矣,故終篇復言之曰:此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夫所謂全者,非獨全身也,內以全身,外以全物,物我兼全,而歸復於性,則其為直也大矣。
  希實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言出於自然,則簡而中;非其自然而強言之,則煩而俳信矣。故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此所謂希言矣。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陰陽不爭,風雨時至,不疾不徐,盡其勢之所至而後止。若夫陽亢於上,陰伏於下,否而不得洩,於是為飄風暴雨,若將不勝,然其勢不能以終日。古之聖人言出於希,行出於夷,皆因其自然,故久而不窮。世或厭之,以為不若詭辮之悅耳,怪行之驚世,不知其不能久也。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孔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故曰仁者之過易辭。志於仁猶若此,而況志於道者乎?夫苟從事於道矣,則其所為合於道者得道,合於德者得德,不幸而失,雖失於所為,然必有得於道德矣。
  信不足,有不信。
  不知道者,信道不篤,因其失而疑之,於是益以不信。失惟知道,然後不以得失疑道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苟以立為未足而加之以跂,以行為未足而加之以跨,未有不喪失其行立者。彼其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者,亦若是矣。
  其於道也,日餘食贅行。
  譬如飲食,適飽則已,有餘則病。譬如四體,適完則已,有贅則累。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夫道,非清非濁,非高非下,非去非來,非善非惡,混然而成體,其於人為性,故曰有物混成。此未有知其生者,蓋湛然常存,而天地生於其中耳。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寂兮無聲,寥兮無形,獨立無匹而未嘗變,行於群有而未嘗殆,俯以化育萬物,則皆其母矣。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 大。
  道本無名,聖人見萬物之無不由也,故字之曰道。見萬物之莫能加也,故強為之名曰大。然其實則無得而稱之也。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自大而求之,則逝而往矣。自往而
  求之,則遠不及矣。雖逝雖遠,然反
  而求之,一心足矣。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道言之,則雖天地與王,皆不足大也。然世之人習知三者之大,而不信道之大也。故以實告之,人不若地,地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自然。然使人一日復性,則此三者人皆足以盡之矣。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故輕以重為根,躁以靜為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 觀,燕處超然。
  行欲輕而不離輜重,榮觀雖樂而必有燕處,重靜之不可失如此。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人主以身任天下,而輕其身,則不足以任天下矣。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輕與躁無施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