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悟其非也,可不哀哉。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劇,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知小察之不能盡物,是以雖能方能康,能直能光,而不用其能,恐其陷於一偏而不反也,此則世俗所謂悶悶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凡物方則割,廉則創,直則肆,光則耀。唯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劇,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所謂音也。夫音者,有而不用者也。世患無以服人,苟誠有而能音,雖未嘗與物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則其服之早矣。物既已服,斂藏其用,至於沒身而終不試,則德重積矣。德積既厚,雖天下之剛強,無不能克,則物莫測其量矣,如此而後可以有國。彼世之小人,有尺寸之柄而輕用之,一試不服,天下測知其深淺而爭犯之,雖欲保其國家,而不可得也。吾是以知音之可以有國,可以有國,則有國之母也。
  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孟子》曰:盡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以音治人,則可以有國者是也。以音事天,則深根固蒂者是也。古之聖人,保其性命之常,不以外耗。內則根深而不可技,蒂固而不可脫,雖以長生久視可也。蓋治人事天,雖有內外之異,而莫若音則一也。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
  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聖人無為,使人各安其自然。外無所求,內無所畏,則物莫能侵,雖鬼無所用神矣。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非其鬼之不神,亦有神而不傷人耳#2。非神之不傷人#3,聖人未嘗傷人,故鬼無能為耳。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人鬼之所以不相傷者,由上有聖人耳,故德交歸之。
  道德真經註卷之三竟
  #1失德而彼仁:『失』原作『後』,據實頗本改。
  #2 亦:原本作『非』,據寶頗本改。
  #3非:原本作『亦』,據寶顏本改。
  道德真經註卷之四
  眉山蘇轍註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歸大國,猶衆水之趨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
  衆動之赴靜,猶衆高之赴下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大國能下,則小國附之。小國能下,則大國納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下以取人,小國下而取於人。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凡物之見於外者,皆其門堂也。道之在物,譬如其奧,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見耳。夫惟賢者得而有之,故曰善人之寶。愚者雖不能有,然而非道則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之所保。蓋道不遠人,而人則遠之。今誠有人美言之,則可以為市於世;尊行之,則可以加於人矣。朝為不義,而夕聞大道,妄盡而性復,雖欲指其不善,不可得也,而又安可棄之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立天子,置三公,將以道救人耳。雖有拱璧之貴,駟馬之良而進之,不如進此道之多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則得之矣。道無功罪,人患不知,知則凡罪不能汙也。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聖人為無為,故無所不為;事無事,故無所不事;味無味,故無所不味。其於大小多少,一以道遇之而已。蓋人情之所不忘者,怨也。然及其
  愛惡之情忘,則雖報怨,猶報德也。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 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 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 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由難之,故終無難。
  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難多而易少。至於難而後圖,大而後為,則事常不濟矣。聖人齊大小,一多少,無所不畏,無所不難,而安有不濟者哉?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方其未有,持而謀之足矣。及其將然,非浮而散之不去也,然猶愈於既成也。故為之於未有者上也,治之於未亂者次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治亂禍福之來,皆如彼三者。積小以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