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大聖老君痛時命之大謬,愍至道之崩淪,欲抑末而崇本,息澆以歸淳,故舉大丈夫經國理家,修身立行,叉須取此道德之厚實,去彼仁義之華薄,則捐俗禮,歸真道。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靈#3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一,元氣也,未分無二,故言一也。天地雖大,所稟者元一。萬物雖富,所資者冲和。王侯雖貴,所賴者真道。是以清澄以廣覆,寧靜以厚載,變化以精靈,虛豁以盈滿,安樂以全生,無為而正定,何以致其然?皆得一於道。
  其致之,
  道無興廢,物有得失。得之者益如前,失之者損如後。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將恐蹶。
  真一之道,不可失也。失之,成象恐之於破裂,成形恐之於動發,不測將恐以絕歇,虛間將恐以枯竭,生靈將恐以死滅,尊貴將恐於顛蹶。
  故貴以賤為本,
  此則國以人為本,亦言從賤以至貴也。
  高以下為基。
  九重之臺起於累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孤寡不穀,王侯之謙稱,此亦不忘於本也。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言貴實以賤為本也。
  故致數譽無譽。
  王侯實貴而以賤為名者,此有道之君也。歌謠頌德,不以為譽,此則數譽。懸謗從諫,不以為數,此則數毀也。明體道君子外寵辱,得失不驚,心忘毀譽,喜慍不形色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玉琭琭少故貴,而石#4落落多故賤,賤者人所惡,貴者物可政,俱不安也。處貴而謙退,不欲如玉之被致。在賤而惡齊,不欲如石之被奔。得之以一,處之以中,唯上與下無不安。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以柔弱為用,動皆反俗,以剛強在心,舉皆失道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者,天地有形故稱有。天覆地載,物得以生,故言生於有。無,道也。道非形相,理本清虛,故曰無。天地從道生,有生於無也,故曰虛者天地之根,無者萬物之源。迷者失道,不識本元。聖人垂教,明於祖始,若能道超生死而出有無,必其昏俗,淪有無而繫生死。形神合而見相,故言生於有,形神散而無體,故言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能行;
  信道彌篤,強行有志,寒暑變而不革其心,金石銷而不移其操,始終常一,確乎不拔。勤行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素絲無恒,逐玄黃而改色。中士不定,隨好惡而異心。聞真道,存身以安國,則存道而忘俗。見財色,悅性以娱情,則存俗而亡心道。
  下士聞道,大笑之。
  心迷得失,知近不知遠,情昏真偽,識淺不識深,但悅塵垢之小行,反笑清虛之大道。
  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深甚奧,下士#5之所難知。微妙玄通#6,下愚故非易識。今笑之,不能令真使混濁,適足彰道之清遠也。
  是以建言有之:
  物情不一#7,取捨異心。聖人設法,無教無不教,凡情向背,有信有不信也。
  明道若昧,
  智無不周,明。光而不耀,昧。勤行,進,大成若缺,退也。
  夷道若類,
  緬平一等,夷道也。和光同塵,若類。
  上德若谷,
  無不容也。
  大白若辱,
  廉而不穢,大白也。混若於濁,若辱也。
  廣德若不足,
  大滿若冲。
  建德若偷,
  潜行密被。
  質真若偷。
  偷,變也。性無潔濁,體實常存,質真也。亡死生,合變化,若偷也。
  大方無隅,
  寰寓有象,有方也。至道無形,無隅也。
  大器晚成,
  積習生常,美成在久,故知脩心脩行,非一朝一日可以致。
  大音希聲,
  鳴鐘應節而鳴,玄教隨機而作。
  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虛無羅於有象,故言大象。大象無象,故曰無形。不可睹,故言道隱。絕於稱謂,故曰無名也。
  夫唯道,善貸生。
  夫進而若退,進無進也。若退而進退也。明若昧,非明也。昧若明,非昧也。至真之道,非進非退,非明非昧,無色無聲,無形無名。雖復無名,亦何名而不立?雖復無象,亦何象而不見?是故布氣施化貸生於萬有,為而不恃,付之於自然。
  四十二章
  道生一,
  虛中動氣故曰道生。元氣未分,故言一也。
  一生二,
  清濁分,陰陽著。
  二生三,
  運二氣,稱三材。
  三生萬物。
  圓天覆於上,方地載於下,人主統於中,何物不生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陽氣熱孤,亦不能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