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天地之間,只自然兩字可以盡天地之理。希,少也。謂此二字,其言不多,而天地之理不過如此而已。飄風驟雨,雖天地為之,而亦不終朝,不終日,人之得喪窮達,又豈可常哉?從事於道者,言學道者也。道,行也。德,得也。可行則行,我亦無違焉。可得則得,我亦無違焉。可失則失,我亦無違焉。同者,隨順而無違之意。可行我亦樂得之,可得我亦樂得之,可決我亦樂得之一行止得失,我皆樂之,此所以為知道之士。然此事須信得及方可,若信處纔有未足,則於此有不能一自信者。故曰信不足,有不信。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故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足不著地曰跂,趺而立則不能久。跨者,兩股不相著也,跨則不可以行。此兩句是譬喻也。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皆是有其有而不化者。不明,自蔽也。不彰,名不顯也。不長,不可久也。《易》曰:盈不可久也。亦是此意。餘食贅行,皆長物也。有道者無進,有逵則為長物矣。
  曰餘,曰贅,莊子駢拇枝指之意也。食之餘棄,形之贅疣,人必惡之,此有道者所以不處也,言不以迹自累也。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道也,無極而太極也。其生在天地之先,言天地自是而出也。寂兮寥兮,不可見也。獨立而不改,常久而不易也。周行而不殆,行健而不息也。可以為天下母,天下萬物之所由生也。吾不知其名,不可得而名也。名不可得,字之曰道。字者,代冬之謂也。。曰道不足以盡之,又強而名之曰大。大不足以盡之,又名之曰逝。逝者,往也。不可追逐也。逝不足以盡之,又強而名之曰遠。遠者,不可近也,不可得而親附也。遠又不足以盡之,又強而名之曰反。反者,復歸於根之意也。此皆鼓舞之文,在《莊子》此類尤多,或以反為反求諸身則非矣。域中有四天,王居其一,蓋言人居天地之間,但知有王之為大,而不知王之上,其大者又有三焉。然而人則法地,地則法天,天則k 法道,道又法於自然,是自然又大於道與天地也。其意但謂道至於自然而極,如此發揮,可謂奇論。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曰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有重則有輕,有靜則有躁。根者,言輕自重而生也。君者,言躁以靜為主也。有道之人,終日行而不著於輜重之間,言無重則無輕也,無靜則無躁也。離,麗也。其胸中之所見,極天下之至美,故曰榮觀。雖有此榮觀,而居之以安,故超然在於輕重靜躁之外。燕,安也。處一居也,猶吾書所謂安行廣居也。為萬乘之主,若不知身之為重, 則不能超然於事物之外,必至有輕躁之失。失臣者,不足以臣服天下也。失君者,言自失所主也。以身輕天下者,言以天下為重,以身為輕也。不輕其身則知道矣,知道則知自然矣,知自然則無靜無重矣,而況有輕躁乎?
  善行無轍迹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教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言、善行、善計、善閉、善結,五者皆譬喻也。其意但謂以自然為道,則無所容力,亦無所著迹矣。聖人雖異於眾人,而混然與之而處,未嘗有自異之心,所以不見其迹也。聖人之道,可以救人,可以救物。其於人物也,亦甚異矣,而未嘗有棄人棄物之心。和光同塵而與之為一,故曰襲明。襲者,藏也,襲明卻莊子所謂滑疑之耀也。善人可以師範一世,雖異於不善之人,而天下若無不善之人,則誰知善人之為善,是不善人乃為善人之資也。資者,言其賴之以自別也。此兩句又發明上面無棄人無棄物之意。若有棄人棄物之心,則是有師而不知貴,有資而不知愛,雖自以為智,而不知乃迷之大者。知此道者,可謂要妙之道。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1。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知雄守雌,不求勝也。知白守黑,不分別也。知榮守辱,無歆艷也。知守有能為而不為之意。谿谷在下,一水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