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矣,故曰大道廢,有仁義。譬如智慧日出,而後天下之詐偽生。六親不和,而後有孝慈之名。國家昏亂之時,而後有忠臣之名。此三句皆是譬喻,以發明上一句也。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聖知之名出,而後天下之害生,不若絕之棄之,而天下自利。仁義之名出,而後有孝不孝、慈不慈分別之論,不若絕而去之,與道相忘,則人皆歸於孝慈之中,而無所分別也。巧利作而後盜賊起,不若絕而棄之,即所謂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也。聖知、仁義、巧利三者,皆世道日趨於文,故有此名。以知道者觀之是文也,反不足以治天下,不若屬民而使之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而天下自無事矣。令,使也。屬,猶《周禮》屬民讀法之屬也。此意蓋謂文治愈勝,世道愈薄,不若還淳反樸,如上古之時也。此亦一時憤世之言。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為道日損,為學日益,此等字義不可與儒書同,論學則離道矣。絕學而歸之無,則無憂矣。唯、阿皆諾也。人之學者以善為勝惡,是猶曰唯勝阿也,不若併善之名無之。此即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之意。雖然古之知道者,雖以善惡皆不可為,而何嘗無所畏。凡人之所畏者,我未嘗不畏之。若皆以為不足畏,則其為荒亂何所窮極。荒,亂也。未央,無窮極也。禪家曰豁達空撥因果,便是人之所畏而不畏也。莽莽蕩蕩招殃禍,便是荒兮其未央哉。眾人之樂於世味也,如享太牢,如登春臺,而我獨甘守淡泊,百念不形,如嬰兄未孩之時,乘乘然無所歸止。兆,形也,萌也。此心不萌不動,故曰未兆。嬰,方生也。孩,稍長也。嬰兒之心,全無知識。乘乘,若動不動之意。無所歸,不著迹也。此我之所以異於眾人也,眾人皆有求贏餘之心,而我獨若遺棄之,我豈愚而如此沌沌然乎?沌沌,渾沌無知之貌。此意蓋謂我之為道以不足為樂,而無有餘之心,非我愚而汝智也。昏昏悶悶,即沌沌是也。俗人昭昭察察,而我獨昏昏悶悶,此其所以異於人也。其心淡泊,如乘舟大海之中,風飂然而無所止宿,此即乘乘若無歸之意也。有以,有為也。眾人皆有為,而我甘於不求,故若頑若鄙。我豈真頑鄙哉?我之所以異於人者,味於道而已。有名萬物之母,母,即道也。食,味也。貴求食於母,言以求味於道為貴也。
  道德真經口義卷之一
  #1上善:原本作『小善』,據影日刊本改。
  道德真經口義卷之二
  鬳齋林希逸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織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孔,盛也。知道之士,唯道是從,而其見於外也,自有盛德之容。德之為言得也,得之於己曰德,道不可見而德可見,故以德為道之容。孟子曰:動容周旋中禮,盛德之至。與此句差異。但讀莊老者,當以莊老字義觀之,若欲合之孔孟,則字多窒礙矣。唯恍唯惚,言道之不可見也。雖不可見而又非無物,故曰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此即真空而後實有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兩句發明無物之中,真實有物,不可以為虛言也。信,實也。道之名在於古今,一日不可去,而萬善皆由此出。眾甫,眾美也。閱,歷閱也。萬善往來,皆出此道也。以此者,以道也。言眾甫之所自出,吾何以知其然,蓋以此道而已。此等結語,亦其文字之精處。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能曲而後能全,能枉而後能直,能窪而後能盈,能弊而後能新,能少而後能多。此皆能不足而後能有餘,能真空而後實有之意。少則得,多則惑,只是少則多三字,又細繹作兩句也。一者,虛也,無也,不足也。聖人所抱只這一件道理,所以為天下之法式。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皆是不有其有之意。我既虛心而無所爭於天下,又何爭之有?長、可久也。既如此說了,卻提起前面曲則全一句,作如此歸結,亦是文之奇處。天地之與我無所欠闕,我但當全而歸之耳,又他何所事也。,誠者,實也,言實當如此也。曲、枉、窪、弊四句皆是設喻,以發明下面之意而已。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