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而用之或似不盈。
  御註:道有情有信,故有用。無為無形,故不盈。
  沖者,中也。道之用,抑高舉下,損有餘補不足,無適而不得其中也。道之體,虛而不盈,充塞而無外,贍足萬物而未嘗有,故曰或似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溫公曰:深不可測,常為物主。淵反流全一。《說文》曰:回水也。水回則深靜,回而為淵,則止而不流,所以為一者全矣。兮者詠言之助。莊子曰:止水之審為淵。淵深而靜,不與物雜,道之體也。惟深也,物莫能測。惟靜也,物莫能動。道體淵兮深靜,似為萬物之宗祖。然道本無係物自宗道,故似之而已。其或言似者,言之不敢正也。人本足於此道,欲體之者,不可他求,當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則當自存矣。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溫公曰:鋒角猛露,道所惡也。事為煩亂,道所鄙也。輝華顯赫,道敗也。汙辱卑下,道所貴也。
  心出而入物為銳,挫其銳而勿行。物至而交心為紛,解其紛而不亂。挫銳解紛,則性情定,而自然充實光輝矣。既有光輝,則要不異於物,與之和同而不顯,所謂光而不耀也。內不失真,外不殊俗,同塵而不染,所謂與物委蛇,而同其波也。
  湛兮似或存。
  郭象曰:存,在也。道湛然安靜,古今不變,終始常一,故曰存。存而無物,故曰似也。
  人能如上四事,則湛然常寂而存矣。存而定有之,則非道也。似或者不可定有之謂。
  吾不知其誰之子,
  王元澤曰:即今所稱道之中體,蓋有所出矣。雖有所出而廓然無象,故曰不知誰之子。
  言我不知道之所從生誰得而子之。
  象帝之先。
  御註:象者,物之始見。帝者,神之應物。物生而後有象,帝出而後妙物。象帝者,韋物之始而道實先之。莊子所謂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是也。象有形之兆,帝有物之尊。象帝至矣,而道更在其先。此章言道以中為用,其體虛而不盈,為萬有之主,居象帝之先。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御註:恩生於害,害生於恩,以仁為恩,害則隨至。天地之於萬物,聖人之於百姓,輔其自然,無愛利之心焉。仁無得而名之。束芻為狗,祭杞所用,適則用之,過則棄之。彼萬物之自生,百姓之自治,曾何容心焉。
  愛人利物之謂仁。不仁者,謂無情於弁愛,非薄惡之謂也。天地生化萬物,任其自然,無愛利之心焉。如芻狗當祭祀之用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然後用之。及祭之後,行者踐其首脊,樵者焚其支體,彼物用棄,非有憎愛,時適然也。且天地之於萬物,聖人之於百姓,亦然。故天地無恩而大恩生,聖人不仁而大仁成。
  天地之間其猶棄籥乎。
  唐明皇曰:橐者,韛也。籥者,笛也。橐之鼓風,籥之運吹,皆以虛而無心,故能動而有應。
  王元澤曰:橐籥虛以應物,物感則應,應而不藏。天地之於萬物,聖人之於百姓,應其適然,而不係累於當時,不留情於既往,故比橐籥之無窮也。
  道無方體,以沖和之氣鼓動於覆載之問,而生養萬物。如橐以氣化形,籥以氣出聲,氣虛而待物,凡有形有聲者,皆自此出,故比於橐籥也。以喻天地聖人,亦以虛而無心故也。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王弼曰: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能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
  王元澤曰:虛其體也,動其用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御註:慎汝內,閉汝外,收視反聽,復以見天地之心,此之謂守中。
  王弼曰:若不法天地之虛靜,同橐籥之無心,動不從感,言不會機,動與事乖,故曰數窮。不如內懷道德,抱一不移,故曰守中。
  此章戒人多言,不如守內。始言天地不弁,中以橐籥為況,終之以多言數窮者,欲人之出言,法天地之無心,如橐籥之虛中,因感而應,則無多言之失。與其言多而政禍,不如默默而守中。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
  御註:有形則有盛衰,有數則有成敗,形數具而生死分,物之理也。谷應羣動而常虛,神妙萬物而常寂,真常之中,與道為一,不麗於形,不墮於數,生生而不窮。如日月焉,終古不息。如維斗焉,終古不忒。故云不死。
  河上公曰: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臟盡傷,五神去矣。
  溫公曰:中虛故曰谷。不測故曰神。天地有窮而道無窮,故曰不死。
  王元澤曰:谷應而不窮,神化而不測,萬物受命於我,而我未嘗生未嘗死者,谷神也。言神則極矣,而加谷者,且言能虛能盈,而又能容以應也。以其活而不敵,故但稱不死。
  是謂玄牝。
  御註:萬物受命於無,而成形於有谷之用。無相,神之體,無方,萬物所受命也。玄者天之色。牝者地之類。萬物所成形也,谷神以況至道之常,玄牝以明造物之妙。
  王元澤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