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者,國之所以制人。吞舟之魚,暘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故不可脫於淵。君見賞,則人臣用其勢。君見罰,則人臣乘其威。賞罰治之具且不可示,況治之道乎。聖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非用其強也,蓋有妙道焉。能窮海內而無智名,威服萬物而無勇功,不斬於勝物而得常勝之道。陽開陰閉,變化無窮,馭羣臣運天下而莫之測,故制人而不制於人,本在於上,要在於主,而天下治。
  呂吉甫曰:人之不可離柔弱,猶魚之不可脫於淵。魚脫於淵則獲,人離柔弱則死之徒而已矣。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閒,則器之利者也。操利器以馭天下,國家則其所以圖迴運動者,常在於無形之際,安可使知其所自來哉。故曰: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王元澤曰:魚巽伏柔弱,而自藏於深渺之中,以活身者也。聖人退處幽密,而操至權以獨運斡萬物於不測。故力旋天地而世莫睹其健,威服海內而人不名以武,豈暴露神靈而使眾得而議之哉。嘗竊論之,聖人之所以異於人者,知幾也。夫以剛強遇物,則物之剛強不可勝敵矣。天下皆以剛強勝物也。吾獨寓於柔弱不爭之地,則發而用之,其孰能禦之者。觀夫天道,則秋冬之為春夏,亦一驗矣。彼聖人者,自藏於深渺之中,而託柔弱以為表,故行萬物於衍內,而神莫能知其所自,此所謂密用獨化者。《易》曰:巽以行權。《莊子》曰:於魚得計,義協於此。
  此章言巽以行權,柔弱勝剛強之義。先張後歙,柔弱勝剛強可知。人不可離柔弱,猶魚不可脫於淵。聖人操利器不示人,非用剛強也,亦體柔弱而已。所以為常勝之道也。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舒王曰:前言道常無名,言道之主。此章言道常無為,言道之變。
  凌遘曰:無體之體,獨立不改,而體常寓於至虛。無用之用,周行不始,而用咸該於萬有。惟其獨立,故寂然不動,而體固渾全。惟其周行,故感而遂通,而用皆周徧。道也者在體而非體,在用而非用,雖無為也,而感而遂通者不廢。雖無不為也,而寂然不動者與俱。自其偶而應之,所以每見其無不為究,其所歸宿以無為為常而已。
  道以無為為常,以其無為,故能無所不為。無為者寂然不動,道之真體,所謂無體之體也。無不為者感而遂通,道之真用,所謂無用之用也。故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
  王元澤曰:君人者,體道以治,則因時乘理而無意於為,故雖無為而不廢天下之為。雖不廢天下之為,而吾實未嘗為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侯王之道,天其盡之矣。
  萬物將自化。
  御註:侯王守道,御世出無為之境。而為出於無為,化貸萬物。而萬物化之若性之自為,而不知為之者,故曰自化。
  舒王曰:言道之主,故曰:萬物將自賓。言道之變,故曰:萬物將自化。
  侯王守道,則無為也。萬物將自化於道,故無不為也。莊子曰:無為而萬物化。
  化而欲作,
  舒王曰:化而裁之謂之變,言化欲作,作則動而已。
  王元澤曰:化而日進,則如嬰兒之長,必至於智慮充起,天和漸衰。觀夫三代末流,物情彫弊,則可知也。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纂微曰:聖人之德化,常善救人。假有不從其化,而脩之身為真,而以脩之天下為普。使王侯者知而守之,則脩之天下不亦普乎。夫不嗇其道,而欲與天下同之仁也。欲同之天下,而先之侯王義也。而學者顧見其言,有絕棄仁義,則曰:老君槌提吾仁義而小之也,吾所不取。嗚呼,彼不見其所以絕棄之意,宜其不取焉爾。
  陸希聲曰:首篇以常道為體,常名為用,而極之以又玄。此篇以無為為體;無不為為用,而統之以兼忘。始末相貫,而盡其體用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雖無名之樸,亦將不欲,則性靜而先自正也。故天下不期正而自正矣。
  李畋曰:大道以虛靜為真常,以應用為妙。有俾其侯王守其真常,寂然不動,法其妙用,感而遂通,則萬物化淳天下正。
  此章首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終之以不欲無名之樸者。若存欲樸之心,非所謂無為也。無名之樸兼忘,則所謂道常無為也。天下將自正,所謂無不為也。
  道德真經取善集卷之五竟
  道德真經取善集卷之六
  宋饒陽居士李霖集
  御註:道無方體,德有成虧,合於道則無德之可名,別於德則有名之可辨。仁義禮智,隨量而受,因時而施,是德而已。體道者異乎此,故列于下經。
  王元澤曰:德者,得也。物生乎道,而各得於道,故謂之性。得其性而不失,則德之全也。德未嘗異道而有其德者,嘗至於自私而失道。彼真人者,不然性命道德之實,渾乎而為一,而四者之名,應世而殊號,吾莫知其異,亦莫知其同也,是德之玄者也。雖然德者,得也,能無失乎哉。唯以無得為德,而德乎不德,則可謂至矣。是體道者也,非有德者也。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