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汎然無著,若雲之無心,水之任器,可左可右,隨方隨圓,不滯於常,物來斯應,鑒物斯廣,不均應用之心,利物雖多,不矜兼濟之德,仁逮蠢動,未始為私,眾善歸宗,不為之主,是能彰非小非大之德,無自專自伐之稱,可以契全真之大道矣。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聖人抱樸常無欲,可名於小,所謂終不為大也。至於天下莫能臣,獨成其尊大,故能成其大也。此章言道用無方,生成所賴,辨於物而為小,交於物而為大。是以聖人法道樸而為小,成至尊而為大。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
  呂吉甫曰:道之在天下,獨川谷之與江海,萬物歸焉而不知主,是無形也。無形者,大象也。則孰保我而不往哉。故曰:執大象而天下往。
  執,守也。大象,道也。大象無形,道之全體,聖人守之,以御世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也。帝舜至鄧墟,來之者十萬家。太王居岐山,從之者如歸市。
  往而不害,安平泰。
  盧裕曰:以虛受人,何害之有。無害於物,則泰然安平。
  呂吉甫曰:失道而天下往,則去之而已。則其往也,不能無害。執道而天下往,則雖相忘於道術,而未嘗相離也,故往而不害。
  車惠弼曰:若往於生死有累憂悲,斯則有害。若往大道無為安樂,此則無害。而言安平泰者,不為死生所遷,名為安。諸法不二,名為平。無為安樂,名為泰。
  既往於道,則國安民豐,欣樂太平,何害之有。安平泰所謂不害也。安則無危亡之憂,平則無險詖之患,泰者通而治也。
  樂與餌,過客止。
  唐明皇曰:樂以聲聚,餌以味聚,過客悅而少留,非久長也。
  呂吉甫曰:有樂之可樂,有餌之可嗜,則止者過客而已。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御註: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故淡乎其無味。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故視之不足見。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故聽之不足聞。若是者能苦,能甘,能玄,能黃,能宮,能商,無知也而無不知也。無能也而無不能也。故用之不可既。
  此章言聖人守道以御世,天下歸往而無虞。道淡無味,非若餌之可嗜。聽之無聲,非若樂之可樂。用之無盡,豈若過客暫止而已。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御註: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生相殺,萬物之理,人倫之傳,其歛散也,其盛衰也,其僨起也,其虧盈也。幾常發於至微而莫睹其眹,惟研幾之。聖人得先見之吉,賢者殆庶幾而已。陽盛於夏而陰生於午,陰凝於冬而陽生於子。句踐欲弊吳而勸之伐齊,智伯欲襲仇由而遺之廣車,此聖人所以履霜而知堅冰之至,消息盈虛不位乎其形。故勇者不能弱,智者不能奪。
  嚴遵曰:道德所經,神明所紀,天地所化,陰陽所理,實者反虛,明者反晦,盛者反衰,張者反弛,有者反亡,生者反死,此物之性,自然之理也。故反覆之便,屈伸之利,道以制天,天以制人君,人君以制臣,臣以制民。含氣之類,皆以活身。虎豹欲據,反匿其爪。豺狼欲食,不見其齒。聖人去意,以順道。智者反世,以順民。忠言逆耳,以含其正邪。臣將起,務順其君。知此而用之,則天地之間,六合之內,皆福也。不知此而用之,則闔門之內,骨肉之間,皆賊也。故子之與弟,時為虎狼。仇之與讎,時為父兄。然中有否,否中有然,一否一然,或亡或存,故非忠雖親不可信,非善雖近不可親,此賢人之所嗟嘆,聖智之所留心也。
  陸佃曰:此天地之至權也,非特聖人而已。夫權藏之以幽渺,而行之以巽順之物。淵者,幽渺之所。《易》曰:巽以行權。又曰:巽德而隱。巽者,柔弱之謂也。隱者,微明之謂也。老子有曰:是謂襲明。又曰:是謂微明。襲者,密用其明。微者,密隱其明。蓋明者微之,則神所謂微顯同意。
  陸希聲曰:夫聖人之淵奧,莫妙於權實。實以順常為體,權以反經為用。權所以濟實,實所以行權,權實雖殊,其歸一揆。老氏既以實導人立知常之教,又以權濟物明若反之言。《易》所謂曲成萬物而不遺,範圍天地而不過者也。
  《鴻烈》曰:齊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子而餌之。虞君好寶,而晉獻公以璧馬而釣之。胡王好音,秦穆公以女樂而誘之。是皆以利見制於人也。
  柔弱勝剛強。
  御註:《經》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莊子外篇》論夔蛇風目之相憐曰:指我則勝我,我則勝我,而折大木輩大屋者,惟我能也。
  鍾會曰:欲制剛強,示乎柔弱,先張後歙,勝負可知。
  唐明皇曰:巽順可以行權,權行則能制物,故知柔弱者,必勝於剛強矣。
  近取諸身,齒以堅而先弊,舌以柔而自存。遠取諸物,山以高而殺勢,澤以下而增肥。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御註:淵者,魚之所藏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