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以喪禮處之。
  用兵之勢,以右為上,是以喪禮處之。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
  曹道沖曰:天下之民,皆王者之民,以其逆順,則異殺多,則泣而傷之。羊祜曰:明非所樂也。
  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御註:《易》以師為毒天下,雖戰而勝,必有被其毒者,故居上勢,與戰勝者,以喪禮處之。
  河上公曰:古者戰勝,將軍居喪主禮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貴德而賤兵,不得已而誅不祥,心不樂之比於喪也。
  呂吉甫曰:戰勝以喪禮處之,則是不祥之器,而不美之可知已。以悲哀泣之,則是不樂殺人可知也。
  李畋曰:此章言君子當以道德為村器,勿以戰伐為功名,若好彼兵強是樂,其殺害矣。儻非喪禮,無以處之。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
  王弼曰:道無形,故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
  劉仲平曰:常者,萬世不變之稱也。天之高也,地之厚也,日月之明也,雖生物大,而歷世之,非終可變者也。其成象在上,吾得以謂之乾。效法在下,吾得以謂之坤。故垂象著明者,吾得以謂之日月。此三者皆不出吾之所謂,則非不可名者也。至於道,則物之消息盈虛杳然,而無所與。古今相代於無窮之中,若湛然自知。如非陰非陽,非柔非剛,非小非大,非圓非方,非白非黑,非宮非商,視之而莫之見,聽之而莫之聞,搏之而不可得,此所謂常無名也。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河上公曰:道樸雖小,微妙無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
  樸者,道之全體,未始有物也。其樸可謂小矣,雖小,足以為萬物之君。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呂吉甫曰:夫何故人物資之以始,萬物恃之以生,則天下孰有敢臣其所自始與其所自生哉。夫是之謂真君。萬物莫不有真君焉,此之謂也。侯王若能守,則是以真君君萬物,萬物孰有得真君而不賓者乎。
  道者,萬物之主,侯王守之,則不假威武勸賞,物不知其然而自賓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御註:純素之道,守而勿失,匪特物將自賓,上際於天,下蟠於地,與天地同流,則交通成和,而萬物咸被其澤。甘露者,天地之和氣。《傳》曰:帝王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甘露降。
  王元澤曰:守無名之樸以為治,則陰陽之升降,各由其叔,而和氣應矣。甘露者,陰陽交和所生,自然均被無使之者,蓋道之所感,無所不周故也。孟子曰: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此之謂也。
  此二解說侯王守道,則天降甘露,以為瑞應也。
  王弼曰: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為,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溫公曰:侯王守道,則物服氣和民化。
  呂吉甫曰: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謂之紀而莫見其形,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則成和之至也。侯王執道而萬物賓之也。亦若是而已,孰得見其形哉。故人莫之令,而自均。
  蘇子由曰:沖氣升降,相合為一,而降甘露,脗然被於萬物,無不均徧。聖人體至道以應諸有,亦如甘露之無不及者,此所以能萬物也。
  此四解說聖人體道而萬物賓,亦如甘露之無不及。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蔡子晃曰:若能知止,有名之末,復歸無名之本,此則不死不生,所以不危殆也。
  有名者道之散也。初制有名之時,即當知止,而復歸無名之樸,則不隨物遷,澹然自足,無復危殆。
  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與江海。
  御註:天下一性也。道之在天下,以性而合,由川谷之與江海,以水而聚。同焉者得,類焉者應,聖人之臨莅何為哉,因性而已矣。
  盧裕曰:川谷歸海,海亦不召。百姓歸道,道本不謀。
  王元澤曰:江海不求水而歸之者,由鍾。水之多則性同者往矣。道,民之性也。聖人能集其純全,則有生之類從而賓之,亦性然也。
  蘇子由曰:江海,水之鍾也。川谷,水之分也。道,萬物之宗也。萬物,道之末也。皆水也,故川谷歸其所鍾。皆道也,故萬物賓其所宗。
  此章言侯王守道,物將自賓,如天降甘露,不令自均。夫道者,人之所共由性之所同得。侯王先得人性之所同,則天下弗賓而焉往,猶水歸海,自然而已。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
  御註:《傳》曰: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察人之邪正,若辨白黑,是智之事,知人而已。
  自知者明。
  御註:《易》曰:復以自知。《傳》曰:內視之謂明。智以知人,則與接為構,日以心鬬。復以自知者,靜而反本,自見而已。天地之鎰也,萬物之鏡也。
  溫公曰:自知自勝尤難。
  河上公曰:人能自知賢與不肖,是謂反聽無聲,內視無形,故為明也。
  成玄英曰:照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