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王曰:知其榮,守其辱,則守之以謙虛而善應,故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劉仲平曰:谷者,能虛能應,能容能受,故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蘇子由曰:不知而不為,不若知而不為之至也。知雄守雌,知性者也。知白守黑,見性者也。知榮守辱,復性者也。諸妄已盡,處辱而無憾,曠兮如谷之虛,物來而應之,德足於此,純性而無雜。故曰:復歸於樸。
  松靈仙曰:足,充足也。復者,反歸也。樸者,真本也。始自知雄終乎。守辱三行,既備為道之要,又如虛谷罄無所容,所以常道上德,於是乃足,故得反歸真空,與道合體,故云:復歸於樸。
  草木之蕃也為榮,其謝也為辱。人之所以為榮辱者,亦若是而已。至人知榮而不居,去華而歸根,常守卑辱,處眾人之所惡不能累,亦虛而已,故為天下谷。谷虛而受,應而不藏,德至於此,則至矣,盡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常德乃足。樸者,道之全體,復歸於樸,乃能備道。夫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抱樸而天下賓復歸於樸,則無極不足以言之,所謂無名之樸也。樸雖小,天下莫能臣。然則守雌守黑守辱足矣。安用知雄與白與榮哉。蓋守之以為母,知之以為子,守之以為經,知之以為變也。
  樸散則為器,
  御註: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者,道之散也。有形名焉,有分守焉,隨其器而用之。
  鍾會曰:樸,道也。守則為質樸之道,散則為養人之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御註:道之全,聖人以治身。道之散,聖人以用天下。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職率屬,而天下理此之謂官長。《易》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與此同義。
  唐明皇曰:含德內融則復歸於樸,常德應用則散而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麤,故聖人用之,則為羣村之官長矣。
  故大制不割。
  蘇子由曰:聖人既歸於樸,復散樸為器,以應萬物,譬如人君分政,以立官長,亦因其勢之自然,雖制而非有所割裂也。
  曹道沖曰:制度之大者,無裁割之迹。
  原此章之義,以常德為本,若守其常,必以知之為變也。故知雄守雌而其德不遷,知白守黑而其德不差,知榮守辱而其德乃全,至是則非,特復歸於嬰兒也。無有窮極,與道同體。夫道亘古今而常存,德與道同,斯可謂之常矣。此道之真以治身也,其餘以用天下,則各因其材而使焉。故曰:大制不割。
  將欲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臧玄靜曰:將是方將,欲是輒欲,謂人方將輒欲,力取天下,有為治之。
  王元澤曰:取者,取物是其有我。為者,造作是其有為。有己有為之人,方且存乎憂患之間,而何暇治人乎。
  蘇子由曰:聖人之有天下,非取之也。萬物歸之,不得已而受之。其治天下,非為之也。因萬物之自然,而除其害耳。取而為之,則不可得矣。
  舜避堯之子,非所謂力取天下也。無為而治,非所謂有為治天下也。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御註:制於形數,囿於方體,而域於覆載之兩間器也。立乎不測,行乎無方。為之者敗,執之者失,故謂神器。宰制萬物,役使羣動,必有不器者焉,然後天下治。故曰:上必無為而用天下。
  莊子曰:天根遊於殷陽,至寥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何問之不豫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溫公曰:為之則傷自然,執之則乖變通。
  天下神明之器,不可以力為而固執之。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煦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御註:萬物之理,或行或隨,若日月之往來。或煦或吹,若四時之相代。或強或羸,若五行之王廢。或載或隳,若草木之開落。役于時而制于數,固未免乎累,惟聖人為能不累於物,而獨立于萬物之上。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故運神器而有餘裕,物態不齊而吾心常一。
  欲明為則敗,執則失,故物或行之於前,必隨之於後,如形影之不舍。或煦之使溫,而不知吹之者已至,如寒暑之相生。知強而已,則羸弱有時而來。知載而成,則隳廢應手而去。此皆造化之大情,朝暮之常態,事勢之相生,不得不然也。則安可以為而執之哉。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河上公曰:甚謂食淫聲色,奢謂服飾飲食,泰謂宮室臺榭。去此三者,處中和行無為,天下自化矣。
  陸佃曰:聖人之於天下,因之而不為,任之而不執,是以去甚慈也,去奢儉也,去泰不敢為天下先也、此三者所以取天下也。
  此章言天下不可以力取,不可以有為,若容力取,又豈知聖人不得已而臨往天下乎。治以有為,又豈知聖人無為而治天下之道乎。故為之者必敗,執之者必失,是以聖人知八法之反復,去三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