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學則為智,不學則為愚,智者過之,愚者不及,其於失道均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御註: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者,道也。吉凶與民同患者,事也。體道者無憂,涉事者有畏。人之所畏而不知為之戒,能無息者鮮矣。故君子以恐懼修省。《詩》曰:畏天之威。唐明皇曰:凡人所畏者,慢與惡也。善士所畏者,俗學與有為也。皆當絕之,故不可不畏。
  眾人務學不能真會,事物畢召反撓其心,此人之所畏而亦不可不畏者。若不絕學,無以體道,故也。
  荒兮,其未央哉。
  河上公曰:言世俗荒亂,欲進學為文,未有央止也。荒,不治也。若不絕學,則正性荒廢,不治之憂,未有央止之時。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王元澤曰:造化無極,事物曰生。唯聖人能一古今而無變,眾人則隨化而遷妄,見美惡樂得其生,自以為美。春者,萬物奮張離靜而動去本逐末之時。臺者,可以遠覽諸境之地。物不明乎至理,皆逐物生情,其狀如此。
  凡物以陽熙,以陰凝,陽主動,陰主靜。熙熙者性動而悅樂之象也。太牢者牛也,其味至厚。春者時物之華。臺者遠覽諸境之地。以喻眾人因學致偽,逐境失真,其狀如此。夫道淡乎無味,實而不華,絕學者所樂也。務學則失道,離性之靜,外游是務,其志熙熙,然得其義理如悅厚味以養口腹,博其見聞如睹高華以娛心志,耽樂之徒,去道彌遠。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御註:《經》曰:復歸於嬰兒。嬰兒欲慮未萌,疏戚一視怕兮靜止,和順積中而英華不兆于外,故若嬰兒之未孩。
  怕者,靜止不流之義。靜止則得無味之味,復乎一性之初,與嬰兒奚異。
  乘乘兮,若無所歸。
  御註:時乘六龍以御天。乘乘者,因時任理而不倚于一偏,故若無所歸。
  乘乘者,運動貌。至人靜則與嬰兒同,動則乘萬物之變,而唯變所適無所嚮著故也。
  眾人皆有餘,
  馬巨濟曰:性無餘欠,所謂有餘皆分外也。享太牢登春臺,則所得皆分外矣。故次以有餘。
  眾人務學曰益見聞,故有餘也。
  而我獨若遺。
  馬巨濟曰:若遺非誠遺也,以不足愛吝為懷而已。不學者所謂誠遺也。至人非不學,蓋緣俗學滋蔓,特可以絕救爾。
  絕學體道,損其見聞,所謂為道日損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馬巨濟曰:此屬我獨若遺為義。眾人務學作智,我獨絕焉,則愚人而已。純純則雖愚不愚。莊子曰: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
  愚,不智也。純,不雜也。學不厭智也。絕學則去智而如愚,所謂大智若愚。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纂微曰:察察,嚴明也。悶悶,寬裕也。夫世俗因學為政,制度嚴明,立法苛急,矜持有為者,故民不聊生矣。是以至人體天法道,因循任物,在宥天下寬裕昧昧者,故民乃全其真矣。莊子曰:至道之極,昏昏默默,此之謂也。
  小明為昭,不明為昏。察察,苛細也。悶悶,寬大也。流俗之人,務學作智,察見細微,智料隱匿,以為昭昭之明。昭者,非大明也。絕學之人,體道去智,物我兼忘,不生分別,故若昏也。昏者,非性昏也,若之而已。推昭昭之意以從政,則察察然苛細矣。所謂人太察則無徒也,推若昏之意以從政,則悶悶然寬大矣。所謂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也。
  忽若晦,寂兮似無所止。
  御註:淵靜而性定,道之全體。變動而不失,道之利用。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御註: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眾人皆有以是謂有用之用,我獨頑似鄙是謂無用之用。《傳》曰: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古者,謂都為美,謂野為鄙,頑則不飾智,鄙則不見美,神人以此不材。
  馬巨濟曰:以,用也。眾人之學,求用於世,所謂有用之用也。亦安知絕學之無用為真有用哉。頑似鄙是也。蓋昭昭察察,則本末的然,非於無用者也。故次之以有,以頑,無用也,鄙野也,似野人不學無用故也。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馬巨濟曰:此結成上文嬰兒未孩之義。嬰兒以母為本,未孩則食其本,既孩則食其末。夫道本也,學末也。人食末,我食本,此其所以異也。然聖人不尚異而獨異者。此篇主絕學為辭,方俗學之溺如此,則非異俗無以救俗故也。
  此章主絕學為言。篇中句句皆有絕學之意。若不絕學,則聞見之多,以博溺心,於道為塵。故篇終又言貴食於母,蓋母者道也。惟絕學則養道,此有道者,所以異於俗也。
  道德真經取善集卷之三竟
  道德真經取善集卷之四
  宋饒陽居士李霖集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御註:一陰一陽之謂道,物得以生之謂德。道常無名,豈可形容二所以神其德。德有方有體,同焉皆得,所以顯道。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故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