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取善集
  經名:道德真經取善集。金李霖編撰。十二卷。其自序謂『今取諸家之善,斷以一己之善』,故名曰《取善集》。卷前有劉尤升序。底本出處:《正統道藏》 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取善集序
  老氏當商之季,憫其世道衰微由乎文弊,於是思復太古之純,載暢玄風,以激其流俗,至於輕蔑仁義,屏斥禮學,蓋韭過直無以矯枉,仲尼所以欽服。既見,則歎其猶龍。惟聖知聖,始云其然也。關尹睹紫氣之瑞,識其真人度關,虔誠叩請,方垂至言。議者咸謂五經浩浩不如二篇之約,良有以也。莊周、列禦寇羽翼其教,亦猶鼓大浪於滄溟,聳奇峻於喬嶽,此尚擬其邊而未盡其意,要在忘言而後識其指歸也。漢文、景間,治尚清靜,世治隆平,率自曹參,宗蓋公之訓,足知道德範世之驗,果不虛云惜乎。晉朝流為浮誕,王衍清談,反壞淳風。阮籍猖狂,又隳名教。失其本而循其末,可不哀哉。賴隋之王仲淹,深識其故,以謂虛玄長而晉室削,非老、莊之罪,以其用之不善也。唐韓愈猶譏其小仁義如坐井觀天。嗚呼,愈負其才而昧於道,是亦聾盲於心,而不知太山雷霆可以驚其耳而駭其視也。一言以為不智,每貽君子之歎息焉。篤信之士,代不乏人,各隨其意,為之註解,殆數十家,不惟觀覽之煩,抑掊集之不易。饒陽李霖,字宗傅,性善恬淡,自幼至老,終身確然,研精於五千之文,所謂知堅高之可慕,忘鑽仰之為勞,會聚諸家之長,並叔己見,成六卷。譬若八音不同,均適於耳。五味各異,皆可於口。庶廣其見,而博其知,以斯而資同道,為功豈小補哉。王賓,迺先生之舊友也,賞其勤而成其志,命工縷板,俾好事者免繕寫之勞,推而用心,可不謂之仁乎。時大定壬辰重午日,河間劉允升序。
  物之其由者道也。道之在我者德也。道妙無形,變化不測。德顯有體,同焉皆德。自其異者,視之則有兩名。自有同者,視之其實一致。末學之人言道者,每不及德。言德者,同及於道。此道德所以分裂不見其純全也。猶龍上聖,當商末世,嘆性命之爛漫,憫道德之衰微,著書九九篇,以明玄玄之妙。言不踰於五千,義實貫於三教。內則修心養命,外則治國安民,為羣言之首,萬物之宗。大無不該,細無不徧,其辭簡,其義豐,洋洋乎大哉。自有書籍已來,未有如斯經之妙也。後之解者甚多,得其全者至寡。各隨見,互有得失,通性者造全神之妙道,於命或有未至。達命者得養生之要訣,於性或有未盡。殊不知性命兼全,道德一致爾。霖自幼及壯,謾誦玄言,以待有司之問。今已老矣,欲討深義,以修自己之真。自度耄荒難測聖意,今取諸家之善,斷以一己之善,非以啟迪後學,切要便於檢閱,目之曰《取善集》,覽者幸勿誚焉。
  饒陽居士李霖序。
  道德真經取善集卷一
  宋饒陽居士李霖集
  御註: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萬世而無弊。德者,充一性而常存。老子當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書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謂之經。其辭簡,其旨遠,學者當默識而深造之。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嚴遵曰:可道之道,道德彰而非自然也。今之行者,晝不操燭,為日明也。夫日明者,不道之道常也。操燭者,可道之道彰也。夫著於竹帛,鏤於金石,可傳於人者,可道之道也。若乃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者,常道之道也。五千文之蘊,發揮自此數言,實謂玄之又玄,神之又神也。王元澤曰:名生於實,實有形數,形數既具,衰壞隨之,其可常乎。惟體此不常,乃真常也。
  首遞道之一字,大道之道也。下言可道之字,言道之道也。夫大道虛寂,玄理幽深,不可言道,當以默契,故心困焉不能知,口辟焉不能議,在人靈府之自悟爾。雖道之一字,亦不可言也。若默而不言,眾人由之而不知,故聖人不得已而強名曰道。
  既云為道,有言有說,代廢代興,非真常之道也。其可道者,莫非道也,而非道之常也。惟其不可道,而後可常耳。今夫仁義禮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其不可道,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彼皆不常而道不變,故常不可道之能常,如此常道者,自然而然,隨感應變,接物不窮,不可以言傳,不可以智索,但體冥造化,含光藏輝,無為而無不為,默通其極爾。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溫公曰: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於無,故名天地之始曰無。萬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於有,故名萬物之母曰有。
  呂吉甫曰:無名者道也。而天地所自而始也。故曰無名,天地之始。太初有無無,有無名。無無則一亦不可得,無名則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則所謂天地之始是也。既已謂之一,且得無名乎。此物得之以生,而謂之德也。則所謂有名,萬物之母。而萬物得一以生者是也。
  無名謂道也。道常無名,生育天地,故為天地之始,乃道之妙也。有名謂天地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立,故為萬物之母,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