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則返極而不亡,未之有也。
  平王問文子日:吾聞子得道於老聃,今賢人雖有道,而遭淫亂之世,以一人之權,而欲化久#9亂之民,其庸能乎?平王,周平王也。言一人者,王自况也。賢人,指文子也。言今雖權在一人,不能化之,子有何道,而能治之也?
  文子曰:夫道德者,匡邪以為正,振亂以為治,化淫敗以為樸,淳德復生,天下安寧,要在一人。夫哀正存心,治亂由君。心衰則衰,君治則治,故興亡匪天,成敗在我,不係於物,貴在諸道。道彼一人,則淫俗可變,醇德復興,何憂不治者也?人主者,民之師也,上者,下之儀也。上美之則下食之,上有道德,則下有仁義,下有仁義,則无淫亂之世矣。故知天下顯顯,莫不上師於君,望為儀表,其由决水於千仞之谿,无不歸往也。積德成王,積怨成亡,積石成山,積水成海,不積而能成者,未之有也。德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毀身,故王者順所積也。積道德者,天與之,地助之,鬼神輔之,鳳凰翔其庭,麒麟遊其郊,蛟龍宿其沼。故積道德以感天地,四靈呈其祥,萬物樂其業者也。故以道莅天下,天下之德也;無道莅天下,天下之賊也。以一人與天下為讎,雖欲長久不可得也。莅,臨也。人君以道莅天下,天下共戴之而不重。无道處天下,天下怨之而不久也。堯舜以是昌,桀紂以是亡。觀乎善否,以察存亡。
  平王曰:寡人敬聞命矣。平王,周之賢王,傷時道衰,故問文子,求於治道。文子云:要在一人,匪由於他。故平王修政,周道復興,而《春秋》美之,後謐為平王。
  通玄真經卷之五竟
  #1 專精積蓄:瞿本作『尊精積稽』。
  #2 和:瞿本作『知』。
  #3 棄數:翟本作『秉智』。
  #4 有道德:瞿本无。
  #5 无道德:瞿本无。
  #6 不馳言外:瞿本作『不地方外』。
  #7 境:瞿本作『實』。
  #8 染:瞿本作『深』。
  #9 久:原作『從』,鋸瞿本改。
  通玄真經卷之六
  默希子注
  上德
  上德,謂當時之君有德者也。夫三代之道廢,五霸之德衰,故宜修德以匡天下,有功可見,有德可尊,故曰上德者也。
  老子曰:主者國之心也,心治則百節皆安,心擾則百節皆亂。治國在君明,明則萬姓樂其業。治身在心正,正則百節安其所也。故其身治者,支體相遺也;無疾苦也。其國治者,君臣相忘也。無憂虞也。
  老子曰:學於常樅,老子之師,姓常,名樅。老子自說受教於師,師之言如是,不文者。見舌而守柔,見古道皆守雌柔。古字亦作舌字,亦柔也。仰視屋樹,惜光陰不駐也。退而因川,歎逝者不息也。觀影而知持後,不先物為。故聖人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譬若積薪,燎後者處上。後即先,下即上,物之常然。夫求先於人,即不能先也。
  老子曰:鳴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煎,虎豹之文來射,猨狖之捷來格,故勇武以強梁死,辯士以智能困,能以智知,未能以智不知。此以能自害,不能以不能自全。以智自賊,不能以不智自存也。故勇於一能,察於一辭,可與曲說,未可與廣應。持匹夫之勇,未能御眾,執一隅之說,非通途論。
  老子曰:道以無有為體,體道虛无,所謂微妙。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謂之幽冥。幽冥者所以論道,而非道也。猶筌者取魚而非魚,言者論道而非道也。夫道者,內視而自反,反聽內視,自得於身也。故人不小覺,不大迷,不小惠,不大愚,執熒耀而方太陽,非迷者若何,持燕石而比和王,非愚若何也。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止水,以其內保之止而不外蕩。心塵外蕩,則流濁而常昏;水性內虛,因其止而自鑒。月望日奪光,陰不可以承陽,日出星不見,不能與之争光。末不可以強於本,枝不可以大於榦,上重下輕,其覆必易。此意言大君有命,小人勿用,若用之,猶陰奪陽,星奪日光,宜本末相用,各得當位則无傾危之患,顛覆之禍。一淵不兩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兩即争。君主一,則國安,人主一,則心泰。玉在山而草木潤,珠生淵而岸不枯。山川韞珠玉而潤媚,君子積道德以光輝也。蚯蚓無筋骨之強,爪牙之利,上食堁,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蚯蚓饑則食土,渴則飲水,言无異慮,而不假筋骨爪牙之用。人一心守道,亦何假名利,然後稱意也。清之為明,杯水可見眸子,濁之為害,河水不見太山。清明雖小,可以見毫髮,昏濁雖大,不能見山嶽。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止,性之有也。蘭芷之芳性也。不得不芳,君子為善道,不可不行。以清入濁,必困辱,以濁入清,必覆傾。賢愚不並立,清濁不同器。天二炁即成虹,地二炁即泄藏,人二炁即生病。三才之道,所貴生之。陰陽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晝,日不知夜。冬夏不可差跌,晝夜不相干犯。川廣者魚大,山高者木脩,地廣者德厚。川不廣,不能生巨鱗,智不周,不能達至理。故知非厚德,不能深知而遠見。故魚不可以無餌釣,獸不可以空器召。物不可以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