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執大象,天下往。
  象如天之垂象,無為也,運之以健,無言也,示之以文。聖人之御世,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民歸之如父母,故曰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
  陰陽和靜,鬼神不擾,群生不傷,萬物不夭,民雖有知,無所用之,何害之有?
  安平泰。
  安則無危亡之憂,平則無險陂之患,泰者通而治也。
  樂與餌,過客止。
  悅聲與味者,世之人累乎物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故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故淡乎其無味。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故視之不足見。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故聽之不足聞。若是者,能苦能甘,能玄能黃,能官能商,無知也而無不知也,無能也而無不能也,故用之不可既。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生相殺,萬物之理,人倫之傳,其斂散也,其盛衰也,其憤起也,其虧盈也,幾常發於至微而莫睹其朕,惟研幾之聖人得先見之吉,賢者殆庶幾而已。陽盛於夏,而陰生於午,陰凝於冬,而陽生於子。句踐欲弊吳,而勸之伐齊,智伯欲襲仇由,而遺之廣車。此聖人所以履霜而知堅冰之至,消息滿虛,不位乎其形,故勇者不能弱,智者不能奪。
  是謂微明。
  其未兆為微,而其理為甚著,揚雄曰:水息淵,木消枝,賢人睹而衆莫知。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積衆小不勝為大勝者,惟聖人能之。經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莊子》外篇論夔蛇風之相憐曰:指我則勝我,猶我則勝我,而折大木,輩大屋者,惟我能也。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淵者,魚之所以藏其身,利器者,國之所以制人。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故不可脫於淵。君見賞則人臣用其勢,君見罰則人臣乘其威,賞罰者,治之具,且不可示,况治之道乎?聖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非用其強也,蓋有妙道焉。能窮海內而無智名,威服萬物而無勇功,不嶄於勝物,而得常勝之道。陽開忽陰閉,變化無窮,馭群臣,運天下,而莫之測,故制人而不制於人。本在於上,要在於主,而天下治。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鎰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物之方圓曲直不能逃也。侯王守道以御世,出為無為之境,而為出於無為,化貸萬物,而萬物化之,若性之自為,而不知為之者,故曰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民惟上之從化,而欲作則離道以善,險德以行,將去性而從心,不足以定天下,惟道無名,樸而未散,故作者鎮焉。救催者莫若忠,為是故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季真之莫為,在物一曲,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雖然,寡能備天地之體,故亦將不欲,此老氏所以松其惑,解其蔽。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水靜則平中準,大匠取法焉。不欲以靜,則不失其正,先自正矣,故天下將自正。《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乾道變化,則無為也,各正性命,則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也。以道治天下,至於各正性命,此之謂治之至。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卷之二竟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卷之三
  德經上
  道無方體,德有成虧,合於道則無德之可名,別於德則有名之可辨,仁義禮智,隨量而受,因時而施,是德而已。體道者異乎此,故列於下經。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物得以生謂之德,同焉皆得,默與道會,過而不悔,當而不自得也,是謂不德。孔子不居其聖,而為聖之時,乃所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認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不思則不得,不勉則不中,不行則不至,下德也。德有上下,此聖賢之所以分歟?離形去智,通於大同,仁義禮智,蓋將簡之而弗得,故無以為。屈折禮樂,吁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故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堯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故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列敵度宜之謂義,以立我以制事,能無為乎?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禮以交物,以示人以節文仁義,其用多矣。莫先施報而已,施之盡而莫或報之,則忿爭之心生,而乖亂之變起。春秋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