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雜篇天下第三十三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
  〔注〕為以其#1有為,則真為也,為其真為,則無偽矣,又何加焉。
  〔疏〕方,道也。自軒頊已下,迄于堯舜,治道藝術,方法甚多,皆隨有物之情,順其所為之性,任羣品之動植,曾不加之於分表,是以雖教不教,雖為不為矣。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
  〔疏〕上古三皇所行道術,隨物任化,淳樸無為,此之方法,定在何處?假設疑問,發明深理也。
  曰:無乎不在。
  〔疏〕答曰:無為玄道,所在有之,自古及今,無處不徧。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注〕神明由事感而後降出。
  〔疏〕神者,妙物之名;明者,智周為義。若使虛通聖道,今古有之,亦何勞彼神人顯玆明智,制禮作樂以導物乎?
  聖有所生,王有所成,
  〔疏〕夫虛凝玄道,物感所以誕生,聖帝明王,功成所以降迹,豈徒然哉。
  皆原於一。
  〔注〕使物各復其根,抱一而已,無飾於外,斯聖王所以生成也。
  〔疏〕原,本也。一,道。雖復降靈接物,混述和光,應物不離真常,抱一而歸本者也。
  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
  〔注〕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
  〔疏〕冥宗契本,謂之自然。淳粹不雜,謂之神妙。疑然不假,謂之至極。以自然為宗,上德為本,玄道為門,觀於機兆,隨物變化者,謂之聖人。已上四人,只是一耳,隨其功用,故有四名也。
  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注〕此四名#2之粗迹,而賢人君子之所服膺也。
  〔疏〕布七惠為恩澤,施義理以裁非,運節文為行首,動樂音以和性,慈照光乎九有,仁風扇乎八方,譬蘭蕙芳馨,香氣薰於遐邇,可謂賢矣。
  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3為驗,以稽為决,其數一二三四是也,
  〔疏〕稽,考也。操,執也。法定其分,名表其寔,操驗其行,考决其能。一二三四,即名法等是也。
  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
  〔疏〕自堯舜已下,置立百官,用此四法更相齒次,君臣物務,遂以為常,所謂彝倫也。
  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
  〔疏〕夫事之不可廢者,耕織也;聖人之不可廢者,衣食也。故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是以蕃滋生息,畜積藏儲者,皆養民之法。
  老弱孤寡為意#4,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注〕民理既然,故聖賢不逆。
  古之人其備乎。
  〔注〕古之人即此之四名也。
  〔疏〕養老哀弱,矜孤恤寡,五帝已下,備有之焉。
  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
  〔疏〕配,合也。夫聖帝無心,因循品物,故能合神明之妙理,同天地之精醇,育宇內之黎元,和域中之羣有。
  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
  〔注〕本數明,故末#5不離。
  〔疏〕本數,仁義也。末度,名法也。夫聖心慈育,恩覃黎庶,故能明仁義以崇本,係法名以救末。
  六通四闢#6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注〕所以為備。
  〔疏〕闢,法也。大則兩儀,小則羣物,精則神智,粗則形像,通六合以遨游,法四時而變化,隨機運動,無所不在也。
  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
  〔注〕其在數度而可明者,雖多有之,已疏外也。
  〔疏〕史者,《春秋》、《尚書》,皆古史也。數度者,仁義法名等也。古舊相傳,顯明在世者,史傳書籍,尚多有之。
  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
  〔注〕能明其迹耳,豈所以迹哉。
  〔疏〕鄒,邑名也。魯,國號也。搢,笏也,亦插也。紳,大帶也。先生,儒士也。言仁義名法布在《六經》者,鄒魯之地儒服之人能明之也。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疏〕道,達也,通也。夫《詩》道情志,《書》道世事,《禮》道心行,《樂》道和適,《易》明卦兆,通達陰陽,《春秋》褒貶,定其名分。
  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注〕皆道古人之陳迹耳,尚復不能常稱。
  〔疏〕《六經》之迹,散在區中,風教所覃,不過華壤。百家諸子,依稀五德,時復稱說,不能大同也。
  天下大亂,
  〔注〕用其迹而無統故也。
  〔疏〕執守陳迹,故不升平。
  聖賢不明,
  〔注〕能明其迹,又未易也。
  〔疏〕韜光晦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