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所以功者也。故況功號於所以功,相去遠矣,故其名不足以友其#24人也。
  〔疏〕仲尼聞孫叔敖之言而美其德,故引遠古以證斯人。古之真人,窮微極妙,縱有智言之人,不得辨說,美色之姿,不得淫濫,盜賊之徒,何能劫剝,三皇五帝,未足交友也。
  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祿乎。
  〔疏〕人雖日新,死生大矣,而不變於己;況於爵祿,豈復棲心。
  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充滿天地,既以與人,己愈有。
  〔注〕割肌膚以為天下者,彼我俱失也一,淡人人自得而#25己者,與人而不損於己也。其神明充滿天地,故所在皆可,所在皆可,故不損己為物而放於自得之地也。
  [疏〕介,礙也。既,盡也。夫真人入火不熱,入水不濡,經乎大山而神無障礙,屈處卑賤,其道不虧,德合二儀,故充滿天地,不損己為物,故愈有也。
  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日凡亡者三。
  〔注〕言有三亡徵也。
  〔疏〕楚文王共凡僖侯同坐,論合從會盟之事。几是國名,周公之後,國在汲郡界,今有凡賤是也。三者,謂不敬鬼、尊賢、養民也。而楚大几小,楚有吞夷之意,故使從者以言感也。
  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
  〔注〕遺几故也。
  〔疏〕自得造化,。怡然不懼,可謂周公之後,世不乏賢也。
  夫凡之亡不足以喪吾存,則楚之存不足以存存。
  〔注〕夫遺之者不足以亡,為亡則存亦不足以為存矣。曠然無矜,乃常存也。
  由是觀之則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注〕存亡更在於心之所措耳,天下竟無存亡也#26。
  〔疏〕夫存亡者,在心之得喪也;既亡於得喪,故亡者未叉亡而亡者更存,存者不獨存而存者更亡也。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二十三竟
  #1『失』字依四庫本及正文改。
  #2《闕誤》引江南古藏本『道』作『導』。
  #3郭慶藩引文『矢』作『矣』。
  #4王叔岷云,『執臂』當作『交臂』。
  #5『人』疑『今』之誤,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改。
  #6唐寫本無『故』字。
  #7王孝魚依正文改『搖』作『掘』。
  #8依四庫本『而』當改作『爾』。
  #9郭慶藩引文『生』作『住』。
  #10依正文『日』當作『日』。
  #11『未』字依四庫本補。
  #12四庫本『故』下有『也』字。
  #13郭慶藩引文刪『也』字。
  #14依上下文『秦』當改作『晉』。
  #15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槃』俱作『般』。
  #16浙江書局本『境』作『竟』。
  #17趙本無『也』字。
  #18郭慶藩引文改『魯』作『鄭』。
  #19四庫本『敵』作『軟』。
  #20四庫本『也』作『已』。
  #21四庫本『機』作『幾』。
  #22趙本無『也』字。
  #23王孝魚依正文改『之』作『中』。
  #24四庫本、世德堂本,浙江書局本,『其』均作『於』。
  #25四庫本『而』作『於』。
  #26四庫本無『也』字。
  
  洞神部玉訣類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二十四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隱井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
  〔疏〕此章並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隱則深遠難知,井則鬱然可見。欽明至道玄絕,顯晦無常,故,寄此言以彰其義也。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
  〔疏〕若,汝也。此明運知極心問道,假設賓主,謂之無為。
  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
  〔疏〕此假設言方,運知問道。若為尋思,何所念慮,則知至道?若為服動,於何處所,則安心契道?何所依從,何所道說,則得其道也?
  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疏〕知,分別也。設此三問,竟無一答,非無為謂惜情不答,直是理無分別,故不知所以答也。
  知不得問,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閱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疏〕白是潔素之色,南是顯明之方,呱者疑似夷猶,闋者空靜無物。問不得決,反照於白水之南,拾有反無,狐疑未能窮理,既而猖狂妄行,掘若槁木,欲表斯義,故曰狂屈焉耳。
  狂屈#1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疏〕俟,應聲也。初欲言語,中途忘之,斯忘之衍,反照之道。
  知不得問,反於帝官#2,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