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領悟,故物我均齊所以迷己解心,詢其可不也已。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
  〔注〕物物各有量。
  〔疏〕既領所疑,答云不可。夫物之器量,稟分不同,隨其所受,各得稱適,而千差萬別#12,品類無窮,稱適之處,無大無小,豈得率其所知,抑以為定。
  時無止,
  〔注〕死與生皆時行。
  〔疏〕新新不住。
  分無常,
  〔注〕得與失皆分。
  〔疏〕所稟分命,隨時變易。
  終始無故。
  〔注〕日新也。
  〔疏〕雖復終而復始,而未嘗不新也。
  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
  〔注〕各自足也。
  〔疏〕此下釋量無窮也。以大聖之知,觀於遠理,察於近事,故毫末雖小,當體自足,無所寡少也。
  大而不多,
  〔注〕亦無餘也。
  〔疏〕天地雖大,當體無餘,故未足以自多也。不多則無夸,不寡則息企也。
  知量無窮;
  〔注〕覽而觀之,知遠近大小之物各有量。
  〔疏〕以大人之知,知於物之器量,大小雖異,各稱其情,名不同,故無窮也。此結前物量無窮也。
  證局今故,
  〔注〕舞,明也。今故,猶古今。
  〔疏〕此下釋時無止義也。舞,明也。既知小大,非小大,則證明古今無古今也。
  故遙而不悶,
  〔注〕遙,長也。
  攘而不歧,
  〔注〕攘,猶短也。
  〔疏〕遙,長也。攘,短也。既知古今無古今,則知壽夭。無壽夭是故年命延長,終不厭生而憶問;稟齡夭促,亦不欣企於遐壽;隨變任化,未始非吾。
  知時無止;
  〔注〕證明古今,知變化之不止於死生也,故不以長而憶問,短故為跋也。
  〔疏〕此結前時無止義也。
  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疏〕此下釋分無常義也。夫天道既有盈虛,人事寧無得喪。是以觀乎盈虛之變,達乎得喪之理,故儻然而得,時也,不足為欣;偶爾而失,命也,不足為戚也。
  知分之無常也;
  〔注〕察其一盈一虛,則知分之不常於得也,故能忘其憂喜。
  〔疏〕此結前分無常義也。
  明乎坦塗,
  〔注〕死生者,日新之正道。
  〔疏〕此下釋終始無故義也。坦,平也。途,道也。不以死為死,不以生為生,死生無隔故。明乎坦然平等之大道者如此。
  故生而不悅,死而不禍,
  〔疏〕夫明乎坦然之道者,生#13也不足以為欣悅,其死也不足以為禍敗。達死生之不二,何憂樂之可論乎。
  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注〕明終始之日新也,則知故之不可執而留矣,是以涉日新而不愕,舍故而不驚,死生之化若一。
  〔疏〕此結前終始無故義。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
  〔注〕所知各有限也。
  〔疏〕強知者乖真,不知者會道。以此計,當故不如也。
  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
  〔注〕生時各有年也。
  〔疏〕未生之時,無喜所以無憂;既生之後,有愛所以有憎。
  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注〕莫若安於所受之分而已。
  〔疏〕至小,智也;至大,境也。夫以有限之小智,求無窮之大境,而無窮之境未周,有限之知已喪,是故終身迷亂,返本無由,喪己企物而不自得也。
  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注〕以小求大,理終不得,各安其分,則大小俱足矣。若毫末不求天地之功,則周身之餘,皆為棄物;天地不見大於秋毫,則顧其形象,裁自足耳;將何以知細之定細,大之定大也。
  〔疏〕夫物之稟分,各自不同,大小雖殊而咸得稱適。若以小企大,則迷亂失性,各安其分,則逍遙一也。故毫末雖小,性之可以稱大;二儀雖大,無餘可以稱小。由此觀之,至小之倪,何鈴定在於毫末,至大之域,豈猶理窮於天地。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是信情乎?
  〔疏〕信,實也。世俗議論,未辯是非,棄言至精細者無復形質,至曠大者不可圍繞。未知此理情智虛實。河伯未達,故有此疑也。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注〕目之所見有常極,不能無窮也,故於大則有所不盡,於細則有所不明,直是目之所不逮耳。精與大皆非無也,庸詛知無形而不可圍者哉。
  〔疏〕夫以細小之形視於曠大之物者,鈴不盡其宏遠,故謂之不可圍。又以曠大之物觀於細小之形者,叉不曉了分明,故謂之無形質。此並未出於有境,豈是至無之義哉。
  夫精,小之微也;坪,大之殷也;故異便#14。
  〔注〕大小異,故所便不得同。
  〔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