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王叔岷說當改『理』為『通』。
  #13《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已』作『紀』。
  #14原作『盍』,依正文改正作『問』。
  #15『不』字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補。
  #16郭慶藩引文『應』改作『者』。
  #17郭慶藩引文刪『之』字。
  #18王孝魚依趙本刪『所』字。
  #19郭慶藩引文『師』作『爾』。
  #20『東』疑『陳』之誤,今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當改。
  #21郭慶藩引文無『輯,音集』三字,
  #22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汎』俱作『問』。
  #23『復』疑為『履』之誤,今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當改。
  #24郭慶藩引文『記』作『託』。
  #25《闕誤》引張君房本一有』下有『機』字。
  #26《闕誤》引張君房本『為』作『桔』。
  #27郭慶藩引文『體』作門骸』。
  #28郭慶藩引文『適』下有【時』字。
  #29郭慶藩引文『警』下補『是』字。
  #30郭慶藩引文『斯』字改作『有』。
  #31郭慶藩引文『古』上補『向』字。
  #32郭慶藩引文『普』上補『以』字。
  #33『勃』疑『悵』之誤,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改。
  #34【上』疑『止』之誤,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改。
  #35四庫本、浙江書局本『焦』俱作「嫵』。
  #36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導』俱作一道』。
  #37《闕誤》引張君房本『相』下有『罪』字。
  #38原作『華』,四庫本、浙江書局本俱作『萼』、故改,下疏文同。
  #39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垂』作『缶』。
  #40依趙本改『令』作『會』。
  #41『珪』及以下『亦插也捂插筍猶』八字文意混亂,當依郭慶藩引文改作『插也。質,猶珪,謂插』七字。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十五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外篇天道第十三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
  〔疏〕運,動也,轉也。積,滯也,蓄也。言天道運轉,覆育蒼生,照之以日月,潤之以雨露,鼓動陶鑄,曾無滯積,是以四序回轉#1,萬物生成也。
  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
  〔疏〕王者法天象地,運御群品,散而不積,施化無方#2,所以六合同歸,八方款附。
  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注〕此三者,皆恣物之性而無所牽滯也。
  〔疏〕聖道者,玄聖素王之道也。隨應垂逵,制法立教,舟航有識,拯濟無窮,道合於天,德同於帝,出處不一,故有帝聖二道也。而運智救時,亦無滯蓄,慈造弘博,故海內服也。
  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3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注〕任其自為,故雖六通四辟而無傷於靜也。
  〔疏〕六通,謂四方上下也。四辟者,謂春秋冬夏也。夫唯照天道之無為,洞聖情之絕慮,通六合以生化,順四序以施為,以此而總萬乘,可謂帝王之德也。任物自動,故日自為;晦進韜光,其猶昧閤,動不傷寂,故無不靜也。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
  〔注〕善之乃靜,則有時而動也。
  〔疏〕夫聖人之所以虛靜者,直置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亦不知靜之故靜也。若以靜為善美而有情於為靜者,斯則有時而動矣。
  萬物無足以繞心者,故靜也。
  〔注〕斯乃自得也。
  〔疏〕妙體二儀非有,萬境皆空,是以參變同塵而無喧撓,非由飭勵而得靜也。
  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4准,大匠取法焉。
  〔疏〕夫水,動則波流,止便澄靜,懸鑒洞照,與物無私,故能明燭鬚眉,清而中正,治諸褒#5枉,可為準的,縱使工任之巧,猶須放水取平。故《老經》云,上善若水。此舉喻前之義。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為,故所照無不洞明。
  〔疏〕夫聖人德合二儀,智周萬物,豈與夫無情之水同日論邪。水靜猶明燭鬢眉,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是以鑒天地之精微,鏡萬物之玄蹟者,固其宜矣。此合譬也。
  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6,
  〔注〕凡不平不至者,生於有為。
  〔疏〕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四者異名同實者也。欺為之美,故具此四名,而天地以此為平,道德用玆為至也。
  故帝王聖人休焉。
  〔注〕未嘗動也。
  〔疏〕息慮,於靜#7。
  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8矣。
  〔注〕倫,理也。〔疏〕既休慮息,則自與虛空合德;與虛空合德,則會於真實。會於真實之道,則自然之理也。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