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持守,況欲行道乎。放道而行,言循自然之理而行之也。能循自然而行,此至人之事也。
  南榮趎曰:里人有病,里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猶未病也。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噑而嗌不嘎。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噴音舜,偏不在外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
  病者方病,人有問之能有言其病之狀,則是其病猶未甚也。病至於甚則不能言矣。我今欲聞大道而不自知其受病之處,言蔽惑之甚也。雖有教誨之言,使我愈見惑亂,故曰猶飲藥以加病。今皆不敢請教,只願學衛生之道而已。抴一者,全其純一也。勿失者,得於天者無所喪失也。無卜筮而知吉凶者,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也。能止,能定也。能已,即釋氏所謂大休歇也。合諸人而求己,不務外而務內也。翛然,無所累之貌。侗然,無所知之貌。能兒子乎,不失赤子之心也。噑,哭也。啞,喉也。嗄,聲乾也。赤子噑啼而聲不乾,無容心而不傷其和也。掜,屈不可伸也。人之手久握而不伸,則伸時必有窒礙,小兒則不然者,其自然之性箇箇如此。共同也。德性也。目視而不瞚,雖視而無所視也,未知外物也,知有外物則為偏矣。喧與瞬同。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即言無心也。委蛇,隨順也。或行或居,動而與物隨順。波,流也。同波即與物偕往之意。如此則可以為衛生之常,故曰是衛生之經已。
  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謂水解凍釋者。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是謂衛生之經已。曰:然則是至乎。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兒子乎。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
  趎問衛生之經,求其次者也。及聞老子之言如此之妙,故有至人之德之問。此問自是而老子又曰非也,蓋恐其住著於此,又成窠臼,即釋氏所謂立處非真是也。冰解凍釋。即脫酒自悟之意。相與交食於地,與人同也;交樂於天,自同乎天也。交,俱也,同也。相攖,相觸也。為怪,為異也。不為謀,無計度之心也。不為事,無事事之迹也。又曰是衛生之經已,上言夫至人者,此曰衛生,則所言衛生之道即至人事矣。以此而觀,則前面非也兩字,分明不是實話。越既聞此,又曰然則是至乎,意謂此道即至道矣。而老子又曰未也,既曰未也,則當別有話頭,卻又提起前頭能兒子乎之語,則所謂未也亦非實話。禍福無有者,言超出禍福之外也。人災者,世情之患害也。我既超出禍福之外,則去世遠矣,又何有世間之患害乎。曰非也,曰未也,蓋不欲與之盡言,使之自悟也。禪宗多用此一解。
  宇泰定者,發乎天光,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人有脩者,乃今有恆;有恆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自此以下,莊子泛言至理也。宇,胸中也。泰然而定則天光發見,即誠而明也,故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天光既發,則人雖見,其為人而已自同於天矣。人有脩者,脩真之人也,脩真之人至於天光既發,則有恒矣。恒,久也,便是至誠悠久也。至誠而至於悠久,則天亦助之,人亦歸之。舍,止也,歸也。天民,天人也,言非常人也。天子者,天愛之如子也。學行辯,皆有迹者也;所不能學,所不能行,所不能辯,自然者也。人之所知,至其所不能知而止,則為所造之極,故曰至矣。天鈞即造化也。有不即是者,不就是也。即,就也。不就是,反是也,反是則失造化自然之理矣。敗,失也。
  備物以將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達彼。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內於靈臺。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備物者,備萬物之理也,萬物皆備於我也。將形者,順其生之自然也。不虞,不計度,不思慮也。退藏於不思慮之地,而其心之應物隨時而生,即佛家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存於中者敬,則應於外者無不通,即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也。達,通也。彼,在外者也。萬惡者,不如意之事也。吾之所造既至於是,而猶有萬惡至者,則是天實為之,非人事之失有以致之,又何足以滑我胸中渾成之德,故曰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靈臺,心也。不納於靈臺,外物不入其心也。外物不入其心,所以不滑其成也。有持者,言有所主也。不知其所持者,雖有所主而不知其所主大而化也。不可持者,言有所持守則未化矣。此一句三持字最說得精微,不可草草看過。
  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舍,每更為失。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間之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