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存於治亂,則其去聖逾遠矣,唯蕩蕩乎民無能名者為足以擬聖也。老君曰:道常無名無始,曰道不當名。聖人者,道之至也,可名則非道矣。由伏犧而至孔子,其應世之跡不幾於賣名聲於天下者乎?宜孔子不知其聖也。然而以無能名為聖,既可名以無名,亦既有矣,安得為無能名?蓋終不可得而名者,道之真名之以無能名而託其無者,聖人之不得已。故孔子雖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終亦云弗知其真為聖而真不聖也。雖然,所謂無能名者,非以虛無無為離於稱謂為無也,故曰雖為而無為之之累,若可名而無可名之實爾。故孔子嘗以蕩蕩乎民無能名稱堯矣,不廢其巍巍之成功也。觀孔子之語商太宰者,始也不知其聖,終亦疑其為聖,不知其跡於其始,莫知其妙於其終,聖而不可知,於是乎在。
  商太宰默然心計曰:孔丘欺我哉。
  解曰:有方而後可欺。商太宰於孔子之言,辯不足以屈其理,誠不足以信其道,故心計之以為我欺也。
  子夏問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於丘也。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辯,賢於丘也。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於丘也。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於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辯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
  解曰:諸子之德,譬猶陰陽;聖人之道,譬猶沖氣。沖氣微於陰陽,陰陽資於沖氣。語四子之有皆賢於夫子,兼四子之有則不許其易夫子。然則其賢也乃其所以為偏,其不及也乃其所以為妙,此四子所以事夫子而不貳也。
  子列子既師壺丘子林,友伯氏瞀人,乃居南郭。從之處者,日數而不及。
  解曰:列子既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則所以處己者至矣,盡矣。列子不忍以夫子之道獨善其身也,於是乃居南郭也。南明方,郭邑中也。既已出而趨物之會,則不能使人無保汝,而戶外之履滿矣。
  雖然,子列子亦微焉。朝朝相與辯,無不聞。而與南郭子連墻二十年,不相謁請,相遇於道,目若不相見者。門之徒役以為子列子與南郭子有敵不疑。
  解曰:謂之南郭子,則體道之妙,居塵而不染者,是所以與子列子為連墻也。二子之道圓通妙合,常相與以不來而來,不見而見,又奚以相謁請為哉?非特不相謁請也,雖相遇於道,目若不相見者。夫學道者至於目擊而道存,亦已至矣。然待於目擊,猶未離見,唯相遇而目若不相見,則離於知見。無相無作,彼我都忘,列子之道盡於是矣。故曰:子列子亦微焉。微以言不離於道,心之小而妙也。然則朝朝相與辯,無不聞,豈好辯哉?以夫從之處者故不得已爾。門之徒役方且見列子於言辯之間,故以其不相謁請為有敵而不疑也。
  有自楚來者,問子列子曰:先生與南郭子奚敵?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虛,耳無聞,目無見,口無言,心無知,形無惕。往將奚為?
  解曰:貌充者,修身而形不衰也。心虛者,忘心而物不留也。耳無聞者,自聞而已。目無見者,自見而已。口無言,出言不言也。心無知,真知無知也。形無惕,都無所畏忌也。若是者,師資兼忘,其往也,將奚為哉?
  雖然,試與汝偕往。閱弟子四十人同行。
  解曰:列子既已言南郭子之妙矣,恐其徒役之重惑於至道,故與之偕往,閱而實之以見也。弟子四十人同行,猶所謂與人偕來之眾也。
  見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與接。顧視子列子,形神不相偶,而不可與羣。
  解曰:神生形,形成神。形神偶合,人之所以有生也。形神不相偶,所謂有人之形無人之情也,是欺魄之類也。欺魄,土偶人也。若是者,遺物離人而立於獨,故不可與接,不可與羣。
  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與言,衎衎然若專直而在雄者。子列子之徒駭之。反舍,咸有疑色。
  解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衎衎,言其和也。衎衎然若專直而在雄者,則言若體乾之道,尸萬物之化,而納之大和者。俄而指弟子之末行者與言,則遇感而應,非有心也。其道大,故駭之。信不足有不信,故反合,咸有疑色,與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者異矣。
  子列子曰:得意者無言,進知者亦無言。用無言為言亦言,無知為知亦知。無言與不言,無知與不知,亦言亦知。亦無所不言,亦無所不知,亦無所言,亦無所知。如斯而已,汝奚妄駭哉?
  解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得意者無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進知者亦無言。然而以無言無知為當,是絕物也。以不言不知為是,則未能忘我也。以有言有知為是,則其所得亦淺矣。言乎言,終日言,而未嘗言。不言乎不言,終日不言,而未嘗不言。無所不言,無所不知,亦無所言,亦無所知。二子之相遇,如斯而已。是乃道之常,非有異也,又奚以妄駭為哉?列子凡言,如斯而已,與老君所謂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同意。學者由斯足以悟至道矣,外此而二則非真矣。由是知列子之訓亦昭昭矣。
  子列子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