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歲也。聖人時也,五帝、三王之治,閱眾甫於亨嘉之會,猶時之有春夏也,見其外王之業而已,故曰:不知其聖。西方之人,去華而復質,猶時之有秋冬也,靜而聖而已,故曰:有聖者焉。夫有不治也,然後治之;无事於治,何亂之有?故不治而不亂。待言而信者,信不足也;默然而喻,故不言而自信。道化之行,猶有行之之迹,化而无迹,孰推行是,故不化而自行,此之謂。莫之為,而
  常自然也。道不可名,无所畛域,故曰:蕩蕩乎民无能名焉。雖然,聖不可知,謂是為聖,豈真是哉?故疑其為聖而已。商太宰以其言不近人情,故始也驚怖而大駭,且求之度數而弗得,故其終默然心計,而以孔子為欺我也。
  子夏問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於丘也。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辯賢於丘也。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於丘也。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於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辯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
  聖人之道極高明,而道中庸,或過,或不及,皆非道也。賢者過之,聖人无取焉。回能仁而不能反,非大仁也;賜能辯而不能訥,非人辮也;由能勇而不能怯,非大勇也;師能莊而不能同,非和光也。雖不該不徧,在道一曲,然各有所長,時有所用,乃若夫子之大全,則備道而兼有之。彼數子者,仰聖人而自知其小,則孔子雖各以其所能為賢於己,而彼其所事我者,亦安能貳己哉?
  子列子既師壺丘子林,友伯昏瞀人,乃居南郭。從之處者,日數而不及。雖然,子列子亦微焉,朝朝相與辯,无不聞。而與南郭子連墻二十年,不相謁請,相遇於道,目若不相見者,門之徒役以為子列子與南郭子有敵不疑。有目楚來者,問子列子曰:先生與南郭子奚敵?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虛,耳无聞,目无見,口无言,心无知,形无惕。往將奚為?雖然,試與汝偕往。閱弟子四十人同行,見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與接。顧視子列子,形神不相偶,而不可與羣。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與言,衎衎然若專直而在雄者。子列子徒駭之,反舍,咸有疑色。子列子曰:得意者无言,進知者亦无言。用无言為言亦言,无知為知亦知。无言與不言,无知與不知,亦言亦知。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如斯而已。汝奚妄駭哉?
  日數而不及者,言偕來者眾,而夫子之不可及也。列子亦微焉者,言列子之道亦不可得而見也。朝朝相與辯,无不聞者,道不可聞,聞而非也。不得已而有辯,則其所聞也亦淺矣。連墻二十年,不相請謁,則與老子所謂不相往來同意。相遇於道,目若不相見,則不必目擊而道固存矣。百骸九竅賅而存焉,所謂貌充也。窅然空然,視之不見,所謂心虛也。有人之形,故耳、目、口形貌无不充。无人之情,故无聞、无見、无言、无知,无惕,其室虛矣。欺魄若存,形而非真,猶所謂象人也。形神不相偶,謂神不守形。衎衎然若專直而在雄者,謂不能知雄而守雌。以列子之道,南郭且視之如此,此其徒所以駭之而咸有疑色也。言者,所以傳道也。言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故曰得意者无言。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而不知內矣。故曰進知者亦无言。用无言為言亦言者,至言也。无知為知亦知者,至知也。以我之无言,合道之不言,以我之无知,合道之不知,由得意與進知者觀之,亦所以為言,亦所以為知也。其道不外乎此,何妄駭之有?
  子列子學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後,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顏而笑。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更无是非;從口之所言,更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並席而坐,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外內進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則理无所隱矣。
  始得一眄,言道存於目擊之間,解顏而笑,言心得於形釋之外,引之並席而坐,則進而與之俱。外內進矣,則妙而不可測也。形充空虛,故心凝形釋,骨肉都融,造形上極,故理无所隱也。
  初,子列子好游。壺丘子曰:禦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樂所玩无故。人之游也,觀其所見.;我之游也,觀其所變,游乎辦乎,未有能辨其辦者。壺丘子曰:禦寇之游固與人同歟,而曰固與人異歟?凡所見,亦恒見其變。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務外游,不知務內觀。外游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取足於身,游之至也;求備於物,游之不至也。於是列子終身不出,自以為不知游。
  所玩无故,則常新也。人之游也,觀其所見於貌象聲色而已。我之游也,觀其所變則在消息盈虛。未有能辨其游者,言兩者之異,未之或知也。然以性見者、於其所見,亦常見其變也。故曰:凡所見,亦常見其變。以我徇彼,則徒見之无故。反外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