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發心即號清信,若中塗虧缺,則清信心廢。唯盡命不犯,來生又受福果,則全清信之理,故重云爾。
  老君曰:戒殺者,一切眾生,含氣以上,鄧飛蠕動之類,皆不得殺。
  蠕動之類,無不樂生,自蚊蟻蜓岫,咸知避死也。
  老君曰:戒盜者,一錢以上,有主無主,非己之物,皆不妄取。
  在地地官,在水水官,在人人主,如是則無無主之物。此言無主者,謂當時無誌護也。
  老君曰:戒娌者,非夫婦。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
  夫妻雖非犯戒,過亦為婬犯。
  老君曰:戒妄語者,若不聞不見,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為妄語。
  所說事與心相違也。復有綺言謟曲,反覆兩舌,在後戒也。
  老君曰:戒酒者,非身病,非法禮,皆不得飲。
  身病,謂己身疾,叉應以酒也。法禮者,明非世俗候會及鬼神之胙。若尊卑之禮,真靈之饗,則不至於失之者也。
  老君曰: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
  身本無惡,緣惡持戒,心凈身清,可以奉法,故日法根者也。
  善男子,善女人,
  前章云清信者,明受戒改惡,乃得此號。此言善者,謂生而善也,是稟業所得,非持戒而起。
  願樂善法,
  一切法也。綠有宿善,故能願樂。
  受持終身不犯,
  犯為虧缺,不全首尾;毀為毀慢,生不信心。
  是為清信,得經得法,永成道真。
  夫得經者,不爻能修行,能修行者,乃為得法耳。得法則得道,故云永成。永,謂遠者也。
  於是尹喜聞受既已,
  已,謂已畢也。聞說戒言而親受之,非如五千是老子自出。
  再拜而問,何故有五?
  言人之為惡,其事萬萬方,皆應防戒,今何故止說有五也?
  老君曰:五者,攝一切惡。
  言一切眾惡,皆起此五,若持此五戒,則眾惡悉絕也。
  猶天有五精,以攝萬靈;
  五精,星也。靈,謂神靈。
  地有五行,以攝群生;
  金木水火土也。群生所稟,莫不資之。
  人有五藏,以攝神明。
  人所以有神明之識者,由於五藏也。六情五欲,各有所生,故以五戒對而治之。明此五戒,自天至人,三才之本,非始有也。
  戒者,防也,防其失也。
  未失則防而不為,既失則戒而不犯,皆是防其義者也。
  失而不防,則三塗盈逸,天人虛空。
  不防其失,則縱惡日多。惡綠報對,則充滿三塗,三塗既盛,則鬼道橫逸。夫一切眾生,皆有定數。三塗既滿,則天堂虛空,生人咸少也。
  是故五也。
  明五戒根本,所由如此也。
  尹喜曰:大乎戒也,何故失耶?
  既聞斯旨,方歎其大。言有此戒,其來久矣,云何眾生,猶有此失。
  老君曰:本得無失,既失而得,亦無所失。
  本得無失,謂前身過去已得此戒,故於今身而無失也。而今身有失者,前身無戒,或有而違犯,故有失耳。雖為有失,而於今身得受持者,則見生無失,後身復善,故既失而得,亦無所失。前頌云:世世受大福。即此義也。尹喜所問一失,而併舉三失答之,是對其後問,頓顯前身、此生、後身也。明人稟道,本自無失,義見經中也。
  尹喜曰:敢問其本?
  得失既顯,事理須明,故卻問其本,以求其末也。
  老君曰:今當為爾,具說其本。
  順其所問而言其所以,故云具。
  諦聽,諦聽受持,普為一切之所知也。
  諦聽,戒其闕失。諦受,使無漏妄。然後可令一切,咸得知聞。
  尹喜再拜,恭立而聽。
  恭立者,即今長跪也。
  老君日:五戒者,天地並始,萬物並有。
  舉其本也。夫有天地則有萬物,有萬物則有得失,有得失則有法戒之者也。
  持之者吉,失之者凶。
  善果為吉,惡對為凶。吉凶之事,悉備復章。
  過去成道,莫不由之。
  言凡得道者,莫不綠於戒者也。
  故其神二十五也,
  五五之數也。《內經》有二十五神,是人身之靈,上應天真而鎮在人身。持戒身清,則其神常安。
  經文五千是其義也。
  謂失之事,備在五千,而後此戒者,特應尹喜所請耳。
  老君曰:五戒者,在天為五緯,
  東曰歲星,西曰太白星,南曰熒惑星,北曰辰星,中央曰鎮星也。
  天道失戒,則見災祥。
  五星各位一方,行度氣色,並各有常。若天運失和,陰陽愆戾,皆非其分度而見妖徵,故經云:天無以清,將恐裂。裂,謂王者失德,陰陽圯裂,五緯返常也。
  在地為五嶽,
  東曰太山,南曰衡山,西曰華山,北曰怛山,中央曰嵩高山也。
  地道失戒,則百穀不成。
  五嶽各鎮其方,風雲水雨之所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