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虽有老氏,其说为炽,孔子亦不曾辟老氏。异端岂专指老氏哉?天下正理不容有二。若明此理,天地不能异此,鬼神不能异此,千古圣贤不能异此。若不明此理,私有端绪,即是异端,何止佛老哉?近世言穷理者,亦不到佛老地位?若借佛老为说,亦是妄说;其言辟佛老者亦是妄说。……
  
  象山与朱子再辩【太极图说】书云:
  尊兄尝晓陈同甫云:「欲贤者百尺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省得气力为汉唐分疏,极为脱洒磊落。」今亦欲得尊兄进取一步,莫作孟子以下学术,省得力气为「无极」二字分疏,亦更脱洒磊落。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者,以其事实觉其事实,故言即其事,事即其言,所谓言顾行,行顾言。周道之衰,文貌日胜。事实凐于意见,典训芜于辩说。揣量模写之工,一放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习熟足以自安。以子贡之达,又得夫子而师训,「子欲无言」之训,所以觉之者屡矣,而终不悟。颜子既没,其传固在曾子,盖可观已。尊兄之才,未知其与子贡如何。今日之病,则有深于子贡者。尊兄诚能深知此病,则来书七条之说当不待条析而自解矣。
  
  卷十九,【武陵县学记】:
  彝伦在人维天所命,良知之端形于爱敬。扩而充之,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先知者,知此而已;先觉者,觉此而已。气有所蒙,物有所蔽,势有所迁,习有所移,往而不返,迷而不解,于是为愚为不肖,彝伦于是而斁,天命于是而悖,此君师之所以作,政事之所以立。是故先王之时,风教之流行典型之昭著,无非所以宠绥四方,左右斯民,使之若有常性,克安其道者也。刺故乡举里选,月书季考,三年而大比,以兴贤能,盖所以陶成髦俊,今与共斯政,同斯事也。
  学校庠序之间,所谓切磋讲明者,何以舍是而他求哉?所谓「格物致知」者,格此物,致此知也,故能「明明德于天下」。【易】之「穷理」,穷此理也,故能「尽性至命」。孟子之「尽心」,尽此心也,故能「知性知天」。学者诚知所先后,则如木有根,如水有源,增加驯致,月异而岁不同,谁得而御之?若迷其端绪,易物之本末,谬事之始终,杂施而不逊,是谓异端,是谓邪说,非以致明,祇以累明,非以去蔽,祇以为蔽。
  后世之士有志于古,不肯甘心流俗,然而苦心劳身,穷年卒岁,不为之日休,而为之日拙者,非学之罪也。学绝道丧,不遇先觉,迷其端绪,操末为本,其所从事者,非古人之学也。古人之学,其时习必悦,其朋来必乐,其理易知,其事易从,不贰于异说,不牵于私欲,造次于是,颠沛于是,则其久大可必。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此古人之学也。
  ………
  卷十九,【敬斋记】:
  古之人自其身达之家国天下而无愧焉者茄本心而已。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是心或几乎泯,吾为惧矣。天地鬼神不可诬也,愚夫愚妇不可欺也。是心或几乎泯,吾为惧矣。黄锺大吕施宣于内,能生之物莫不萌芽。奏以大簇,助以夹锺,则虽瓦石所压,重屋所蔽,犹将必逢。是心之存,茍得其养,势岂能遏之哉?
  ………
  其闻文诸父兄师友,道未有外乎其心者。自可欲之善,至于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神,皆吾心也。心之所为犹之能生之物得黄锺大吕之气能养之至于必达,使瓦石有所不能压,重屋有所不能蔽,则自有诸己,至于大而化之者,敬其本也。……
  虽然,不可以不知其害也。是心之稂莠萌于交物之初。有滋而无芟,根固于怠忽,末蔓于驰骛。深蒙密覆,良苗为之不殖。实著者易拔,形潜者难察,从事于敬者尤不可不致其辨。……
  
  卷二十,【格矫斋说】:
  格、至也,与穷字究义同义,皆研磨考索以求其至耳。学者孰不曰我将求至理?顾未知其所知果至与否耳。所当辨、所当察者此也。﹙下释矫字,略。﹚
  
  卷二十一,【学说】:
  古者十五入大学。【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此言大学指归。「欲明明德于天下」,是入大学标的。格物致知是下手处。【中庸】言「博学、审问、谨思、明辨」是格物之方。读书、亲师友是学。思则在己,问与辨皆须在人。﹙案若辨是明辨,而非辩论,则辨亦在己。﹚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况非圣人,岂有自任私智而能进学者?
  
  语录选录: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先生常言之。
  ○道在宇宙间,何尝有病?千古圣贤只去人病,如何增损德道?
  ○道理只是眼前道理。虽见到圣人田地,亦只是眼前道理。
  ○【论语】中多有无头柄的说话。如「智及之,仁不能守之」之类,不知所及所守者何事;如「学而时习之」,不知时习者何事。非学有本领,未易读也。茍学有本领,则智之所及者及「此」也,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