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古人之书,证之今伶工之器,变迁升降,历历可寻,彼执蔡氏起调毕曲之说,而求燕乐之宫调者,又何啻瞽者之道黑白乎。)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六曲),
  大石调曲二:<清平乐>、<大明乐>;
  队舞大曲十八,大石调曲一:<嘉禾生九穗>
  曲破二十九,大石调曲一:<清夜游>;
  琵琶独弹曲破十五,大石调曲一:<寰海清>;
  [案:琵琶独弹曲破者,用琵琶独弹,不兼他乐器也。
  在燕乐二十八调中者,唯大石调、林钟角、无射宫调、仙吕调四调而已。)
  小曲二百七十,大石调曲八:<贺元正>、<待花开>、;<采红莲>、<出谷莺>、<游月宫>、<望回车>、<塞云平>、<秉烛游>;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大石调曲一:<倾杯乐>
  云韶部大曲十三,大石调曲一:<清平乐>。
  
  [案:柳永《乐章集》大石调有<迎新春>、<曲玉管>、<满朝欢>、<倾杯乐>、<梦还京>、<凤衔杯>、<鹤冲天>、<爱恩深>、<看花回>、<柳初新>、<两同心>、<女冠子><王楼春>、<金蕉叶>十四曲。
  《张子野集》大石调有<清平乐>、<醉桃源>、<恨春迟>三曲。
  《姜白石集》大石调有<法曲献仙音>、<琵琶仙>二曲,
  又<玲戏四犯>自注云,“别有大石调一曲”。
  《碧鸡漫志》大石调有<兰陵王慢>,又有<念奴娇>,
  又大石调<西河慢>,声犯正平,极奇古。)
  
  [又案:南渡燕乐(亦)七商亦如七宫,用(大吕均)黄钟、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夷则、无射七律(当是七均)之名,大石调居第一,当黄钟之(均)位。故《白石集》云,“黄钟(之)商俗名大石”也。(否!非亦用黄钟以下「七律」。乃南宋采「之调名制」,七宫/七商/七角/七羽,皆有大/夷/夹/无仲/黄/林七均。)
  
  又《碧鸡漫志》云,“案(唐)《理道要诀》,唐时太簇(之)商乐曲,有<万岁乐>。”既曰唐时,则此太簇(之)商亦大石调也。)(唐之太簇与宋之黄钟等高)
  
  金院本,大石调十一曲:<伊州滚>、<蓦山溪>、<吴音子>、<梅梢月>、<玉翼蝉>,、<伊州滚缠令>、<红罗袄>、<还京乐>、<洞仙歌>、<感皇恩>、尾。
  
  元《中原音韵》:大石调曲二十一章,<六国朝>、<归塞北>(即<望江南>)、<卜金钱>(即<初问口>)、<怨别离>、<雁过南楼>、<催花乐>(即<擂鼓体>)、<净瓶儿>、<念奴娇>、<喜秋风>、<好观音>(亦作煞)、<青杏子>、<蒙童儿>(即<憨郭郎>)、<还京乐>、<荼薇香>、<摧拍子>、<阳关三迭>、<蓦山溪>、<初生月儿>、<百字令>、<玉翼蝉煞>、<随煞>。
  
  [案:(元陶九成)《辍耕录》大石调曲十九章,
  (明臧懋循)《元曲选》大石调三十五章,与此不同。)
  高大石调(石一作食)
  《琵琶录》:商七调,第三运高大石调。(杀夹钟)
  
  《宋史律历志》:夹钟(为)商(,为大冲,)为高大石(调)。
  
  《补笔谈》:下一字配夹钟。
  
  又;夹钟(为)商今为高大石调,杀声用(下)一字(夹钟)。
  又:高大石调用九声,与高宫同(均)。
  [案《补笔谈》刻本脱”高大石调”)
  
  《词源》:大吕(之)商俗名高大石调。
  [案;七商之第三运,即案琵琶二弦之第二(?)声也。(第三运何以是第二声呢?)
  太簇一均,既实用应钟(一)、黄钟(二)、太簇(三)、姑洗(四)、蕤宾(五)、林钟(六)、南吕(七)之(黄钟均)七律,则此调居第二,名为夹钟,实应黄钟,故不曰夹钟商,而曰高大石调也。
  高大石调即今俗乐之(下)一字调,故杀声用(下)一字也。
  夹钟商高于太簇商一律,放曰“高大石调”。
  此调自南宋至金、元皆不用,故今俗乐一宇调亦不常用也。)
  
  《宋史乐志》:曲破二十九,高大石调曲一:<啭春莺>;
  小曲二百七十,高大石调曲九:<花下宴>、<甘雨足>、<昼千秋>、<夹竹桃>、<攀露桃>、<燕初来>、<踏青回>、<抛绣球>、<泼火雨>,
  因旧曲造新声五十八,高大石调曲一:<倾杯乐>。
  
  [案:高大石调,宋教坊队舞、云韶部及太宗所制新奏皆不用,故南宋以来,此调遂阀。)
  双调
  《琵琶录》:商七调,第四运双调。(仲吕商,故为第四运)
  
  《宋史律历志》:仲吕(为)商,为双调。
  
  《补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