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

  喉痹。耳鸣。齿痛。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针灸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慎如合谷法。

  按:阳溪乃手阳明所行之经穴。手太阴肺别络列缺交会之处。肺位最高。大肠居下。

  手指掌后仰。则大指与次指两筋高起。太阴交阳明之处。有类山溪。故名阳溪。

  六、曲池(合穴)

  部位 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证治 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随。刺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筋缓。捉物不得。

  挽弓不开。屈伸难。风臂肘细而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

  针灸 针入七分。得气先泻后补之。可灸三壮。

  按:曲池乃大肠手阳明之合穴。阳合为土。阳明多气多血。有余者泻之。然大肠为庚金。土穴乃金之母。故泻后当补之。邪气之来也紧而急。谷气之来也徐而和。先泻后补。指下针下。犹有所别。穴在肘外辅骨稍前陷中。屈曲其臂乃得之。故称曲池。

  上卷 本输穴说难

  足阳明胃经六穴

  一、厉兑(井穴)

  部位 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证治 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腹胀满。汗不出。寒疟不嗜食面肿。足 寒。喉痹。齿龋。恶风。鼻不利。多惊。好卧。

  针灸 针入一分。可灸一壮。

  按:厉兑乃足阳明所出之井金穴。尸厥或胃家实。皆可用锋针浅刺之。厉不美也。兑通也。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挤。其形恶厉。其经脉斜通于次指外间。故名厉兑。

  二、内庭(荥穴)

  部位 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

  证治 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 。齿龋痛。疟不嗜食。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内庭乃阳荥水穴。在足次指外间。中指内间。跗上半寸。两指之正中。如一庭竖于内。故名内庭。

  三、陷谷(俞穴)

  部位 在足中指内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

  证治 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汗不出。振寒疟疾。

  针灸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按:陷谷乃阳俞木穴。病重者可针五分。穴位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

  四、冲阳(原穴)

  部位 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半。

  证治 偏风口眼 斜。跗肿。齿龋痛。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伤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足缓履不收。身前痛。

  针灸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冲阳在足背高起处。有动脉应手。名趺阳脉。久病欲知府气之强弱者。必诊此脉。其穴类似中封。使逆则宛。和则通。摇足而得之水谷精华大会于此。阳明多气多血。有此一冲衢。

  故名冲阳。

  五、解溪(经穴)

  部位 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

  证治 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 惊。膝股 肿。转筋目眩。

  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目赤。眉攒疼。

  针灸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解溪乃阳经火穴。上为 骨。下为跗属。分解于此穴陷中。故名解溪。俗称鞋带穴。以束缚鞋带。正在此穴间也。

  六、足三里(合穴)

  部位 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当低跗取之。

  证治 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 。肠鸣腹痛。食不化。秦丕祖云。诸病皆治。食气水气。蛊毒 癖。四肢肿满。膝 酸痛。目不明。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

  针灸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三里穴名。手足阳明皆有。名同穴异。继起针灸家增一足字以别之。盖阳明行气于三阳。里者。宽广之义。古(井田制)。九百亩为方里。盖胃为水谷之海。大肠小肠。三焦。无处不到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故本输篇称之曰下陵三里。为高必因丘陵。大阜曰陵。高于丘也。陵冠一下字。盖足三里穴不如手阳明三里之高上。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

  且也足太阴脾合于膝内阴之陵泉。足少阳胆。合于膝外阳之陵泉。皆高于足阳明 骨外之三里。故正其名曰下陵三里。其穴可针一寸。肥人可针一寸二分。如足下病风毒。可尽量多灸。

  上卷 本输穴说难

  足太阴脾经五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