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唇燥

属性:唇燥者,阳明热也。时疫见此,当辨其色。深赤为大
热,宜清、下。淡白为亡津液,宜滋润。色如常,为津液不流通,热在经脉,宜葛根。



<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齿燥

属性:时疫齿燥有三。轻浅者为阳明经热,前板齿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此将发斑疹及衄血之先兆,葛根为
主,黄芩、知母、石膏为辅。重者为胃府燥热,通口皆燥,甚则黑如煤炭,三承气、三黄石膏选用。至重者为阴
火煎熬,亡血太甚,肾水涸竭,当峻补其阴,知母、黄柏、生地、元参、天冬、麦冬、丹皮,每味两许,大作汤
液,加童便、金汁,昼夜兼进。若药轻治缓,则不及矣。



<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鼻孔干

属性:时疫鼻孔干有四。风热则鼻鸣,荆、防、葛根、薄荷为主。阳明经热则烦躁,葛根、石膏为主。胃热腑证则大
渴,舌黄,三黄石膏为主。亡津液肺燥,麦冬、生地、五味为主。
大抵风热、经热者,十之五、六;腑热、亡液者,十
之二、三。非谓热深而鼻孔反不干也,以烦、渴、大热证见,则不觉鼻孔之干与否耳。



<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耳聋

属性:耳聋者,少阳邪热挟痰上壅也。时疫耳聋者多,盖邪之传变,出表入里,必干少阳,又时疫属热,热至上升,
挟痰涎浊气上壅隧道,故耳聋也。治法以疫邪大势为主,
见于初起传表时,于表药中加荆、防、川芎;见于入里时,于里药中加黄芩、知母。屡经汗、下,耳聋不愈,不
可急治,养阴调胃为主。须待粥食如常,二便调匀,始由渐而愈也。



<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鼻如烟煤

属性:时疫鼻如烟煤者,邪热烁肺也,由鼻孔干而来,急当清下,少缓则肺胃枯绝矣。三承气合白虎;或三黄石膏加
青黛;或小陷胸加犀角;或犀角大青汤,视其兼证,择而用之。



<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鼻孔扇张

属性:鼻孔扇张有三。一痰壅于肺,气出入有声,喘咳、胸满、不渴,宜栝蒌、贝母、桑皮、苏子泻肺,肺气通自
愈。一郁热于肺,气出入多热,有微表束其郁热,古人独主越婢汤,盖散其外束,清其内郁也,用于时疫中,以葛
根易麻黄,或葛根黄芩黄连汤亦可。一肾气虚而上逆,气出入皆微,多死。此证必得之屡经汗、下,或兼多汗、心
悸、耳聋,急宜大剂六味合生脉散加牛膝、枸杞,或可百救一、二。



<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咽干

属性:咽干者,邪热淫于膈上也。在伤寒为少阳热证,时疫亦然,宜黄芩,甚则佐以花粉、知母。



<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咽痛

属性:时疫咽痛,为热淫于肺。当视其咽中有结、无结∶无
结者微红,以桔梗、花粉、黄芩、元参治之;有结者红肿,当加牛蒡、赤芍消其肿;结甚则起紫泡、白泡,是为
乳蛾,必以针刺去恶血,再服清热之药方妙。
时疫中常有急喉风、急喉痹二险证,旦发夕死,不可不察也。急喉风,咽痛而喘,乃痰邪夹热,上壅于肺。古
方用胆矾吐其痰涎恶血,或皂角膏吐之,治之稍缓,则气闭而死。急喉痹即乳蛾速长,闭塞喉咙,亦以刺去恶血为
主,甚或用刀大开其脓血。此虽见于时疫中,必其人平素贪浓味,多怒郁,肝火妄动,有以致之也。



<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舌燥

属性:舌乃心苗,肾窍通其本,脾脉络其下。时疫舌燥,由火炎土燥,中宫堵截,肾水不能上交心火,须察其苔之有
无,与色之深浅施治。白苔而燥,疫邪在表,痰已结于膈上,吴氏达原饮加石膏、川贝、蒌仁、大黄。此吴氏名白
砂苔,热极不变黄色,下之即黄,不可缓也。黄苔而燥,疫邪传胃,小承气、小陷胸、大柴胡选用。酱色苔而燥,
疫邪入胃,深及中、下二焦,调胃承气汤。黑苔而燥,疫邪入胃至深,伤及下焦,大承气汤。燥成块裂,或生芒
刺,热更甚也,大承气倍其分两,大黄须两许方妙。各燥苔,下之渐减,不即尽净,为药已中病,力未到耳,当再
下之,有下至三、五次、十余次而后愈者。若屡下而燥苔愈长,不可更下,当察其腹中。若揉按作响者,痰水结于
中焦,脾胃受困,津液不能上潮,改用平胃、二陈温燥之剂即愈。又肾阴竭涸,愈下愈亡其阴,燥苔不回,目无
神,耳聋,心悸,腰萎,再下必死,宜六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