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在胃
也,竹叶石膏汤。屡经清、下,呕不止而舌无苔,多汗、心悸、萎倦者,中气伤也,大半夏汤或六君子汤加白蔻。
屡经清、下,倦怠异常,四肢渐冷者,乃清下太过而中寒
也,理中汤甚至加附子。然此为治药之法,非治疫之法也,宜详察之



<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咳

属性:咳者,疫邪夹他邪干肺也。有初起在表,夹风邪干肺者,脉兼浮,咳多痰沫,必兼鼻鸣、自汗、洒淅恶寒,于
透表诸方中加前胡、桔梗、苏子、杏仁、淡豉。有夹水干肺者,不论表里,脉必兼缓,咳必多清痰,兼舌白、心
悸、胸满,或呕,或吞酸,于表里药中加桑皮、半夏、茯苓、川贝母、莱菔子。有疫热传里,燥火熏肺者,脉必
数,咳必无痰,有痰亦难出而咽痛,于里药中加花粉、黄芩、川贝、蒌仁。有病后阴伤肺燥者,脉必涩,咳必无
力,舌必赤而无苔,吴氏清燥养荣汤加麦冬、元参、知母、贝母。有屡经汗、下,或平素阴虚,肾气上逆者,
咳必兼上气,颧必时赤,足膝必清萎,脉必散,六味加枸杞、五味、牛膝。
疫邪兼咳者少,即有之,亦非大有关系之证,宜以病之表里大势为主,加治咳药于本方疗之。



<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渴

属性:渴乃热象,时疫为热证而有不渴者。盖初起湿热相兼,为蒸气,热未胜湿,则郁闷、心烦而不渴。热已大
盛,在经而不在胃,则烦躁、身热而不渴。在下而不在上,则燥结而不渴。在血分不在气分,则昏沉而不渴。疫邪初
从太阴发者,胸腹满、呕而不渴。此外,无有不渴者矣。
初起在表,发热、头痛、舌白而渴,脉必不浮、不沉而数,六神通解散加石膏、葛根,或九味羌活汤加石膏、
葛根。半表半里,口苦咽干,目胀而渴,脉必数,小柴胡汤加花粉、知母,或亦加石膏,或达原饮加石膏、葛根。
邪已入胃,作渴、身热、自汗,舌现黄苔,或酱色,或黑燥,当察其胸、胁、少腹,按之无痛处而渴者,为有热无
结,脉必洪,宜白虎汤。按之有痛处,为有热有结,痛在心下,脉必滑大,关上尤甚,小陷胸汤。在脐上及当脐,
关中脉必滑大,小承气汤。在脐下,尺中脉必滑大,调胃承气汤。心下至少腹俱痛,寸、关、尺必皆滑大,大承气
汤。痛在左胁不可按,左关脉必弦,或涩、或芤,桃仁承气汤。痛在右胁不可按,右关脉必弦,或滑、或迟、十枣
汤。渴而小便不利,少腹不可按,尺脉必数,四苓散、猪苓汤、六一散。汗、下后,身热已除而渴不止,余邪未尽
也,宜将前所用药再作小剂以利之。屡经汗、下,渴而舌上无苔,胸腹无满痛,心悸而烦,脉虚细,或浮散、或涩,
亡阴也,六味合生脉为主。
渴与烦躁同机,而渴轻于躁。渴有喜饮,而又有喜热饮、冷冻饮料之分。在他证不喜饮及喜热饮,则为真寒假
热。在时疫喜热饮,多发斑疹;不喜饮,热在血分。真寒假热,百不一见也。
时疫初起,以渴为机括,渴甚则热甚,渴微则热微。在末路,尤以渴为有余邪,不渴为无余邪也。



<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口苦

属性:热邪在中、上二焦则口苦,非特时疫为然,即感风寒口苦,亦属少阳热证。如时疫当恶寒、发热,表证正盛
时,见口苦,即于发表诸药中倍加清热之品,轻则黄芩,重则知母,再重则石膏。不但三阳表证如此,即三阴里证
手足冷,恶寒,呕利,胸、腹满,不渴,证状似乎纯冷无热,而一兼口苦,即当于温燥药中加利热之品。如用半
夏、苍术、草果、浓朴,必加木通、苓、泽,甚至加知母、黄芩,本吴氏达原之义。
口苦为热证的据,每遇证状模糊,寒热莫辨,必借此以决之。至舌苔黄黑干燥,烦躁,热渴,闭结,又清下之
不可或缓者矣。



<目录>卷之三\里证

<篇名>口甘

属性:口苦、口甘同为热证,苦为燥热,在上、中二焦,多渴,属三阳;甘为湿热,在中、下二焦,多不渴,属三
阴。盖脾胃属土,稼穑作甘,土邪下涉肾位,水土相蒸,甘味上溢于口,多兼呕吐。人每误认胃寒,而用温中之
剂,不知湿热在于下焦,土能克水,温燥太过,肾水告竭,总不见热渴诸证,惟目不见物,渐至昏沉而死。
口甘一证,在诸证初起,犹可用温燥开导之品,而亦不宜过剂。在时疫必以清热为主,消痰为辅,或胸中停饮
太甚,亦不过加苍术、半夏而已,如二陈去甘草加姜汁炒山栀、姜汁炒黄连、竹茹、黄芩等类,为口甘要药,乌梅
更妙,酸能胜甘,盖五行克制,自然之理也。或四苓散加山栀亦得,然必以时疫之大势,为用药之权衡,斯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