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红主痰积惊热。黄者食积癖。白主泄泻水谷。黑主肾气受伤。目内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黄者脾实热。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精光者肾虚也。若目无大 者。五脏皆不满。儿多不育。

  卷十一 婴儿门上

  五脏虚实寒热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而悸。心热则合面睡。或上窜切牙。心气实则喜仰卧。肝主风。实则面青目直。叫哭壮热。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呵欠。肝热则手循衣领。及乱捻物。壮热饮水喘闷。肝有风则目连札。得心热则发搐。或筋脉牵紧而直视。肝热则目赤。兼青则发搐。风甚则身反张强直。脾主困。实则身热引饮。虚则吐泻生风。若面白腹痛。口中气冷。

  不思饮食。或吐清水者。脾胃虚寒也。呵欠多睡者。脾气虚而欲发惊也。肺主喘。实则闷乱气急喘促饮水。虚则哽气出息。肺热则手掐眉目鼻面。肺盛复感风寒。则胸满气急。喘嗽上气。

  肺脏怯则唇白。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肺虚而邪实也。肾主嘘。皆胎禀虚怯。神气不足。目无精光。面白颅解。此皆难育。虽育不寿。或目畏明下窜者。盖骨重则身缩也。切牙者。肾水虚而不能制心火也。惟痘疮有实则黑陷证。乃邪火亢盛。非正气之实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变蒸

  小儿变蒸。变者变其情智。蒸者蒸其血脉。大抵三十二日为一变。每经变毕。则情智异常。

  全婴方论云。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变者上气。蒸者发热。轻则体热虚惊。耳冷KT 冷。微汗。

  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者寒热。脉乱。腹疼啼叫。不能乳食。食即吐。五七日方愈。变蒸之时。

  不欲惊动。当其时有热微惊。慎不可治及灸刺。但熟视之。若良久不已。少与紫丸微下。热歇便止。若于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或非变蒸而得时行病者。其证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热。口上无白泡。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汗出温粉粉之。热歇便瘥。若犹不除。乃与紫丸微下之。小儿禀虚。在所不免。勿药可也。尝见小儿变蒸发热有痰。投以抱龙丸。卒至不救。若不热不蒸。略无证候而暗变者。禀气壮实故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胎证

  小儿胎证。谓胎热。胎寒。胎黄。胎肥。胎弱。是也。胎热者。生下有血色。旬日之间。目闭面赤。眼胞肿。啼叫惊烦。壮热溺黄。

  大便色黄。急欲食乳。此在胎中受热。及膏粱内蕴。宜用清胃散之类。胎寒者。初生面色 白。

  啼声低小。或手足挛屈。或口噤不开。此母气虚寒。或在胎时。母过食生冷。或感寒气。宜用五味异功散之类。胎黄者体目俱黄。小便秘涩。不乳啼叫。或腹膨泄泻。此在胎时。母过食炙爆辛辣。致生湿热。宜用泻黄散之类。胎肥者。肌肉禀浓。目睛粉红。弥月后渐瘦。五心烦热。大便不利。口吻流涎。此受母之胃热所致也。乳母服大连翘汤。儿亦饮少许以疏利之。胎弱者面无精光。肌体瘦薄。身无血色。大便白水。时时哽气及哕。因父气不足者。六味地黄丸。因母气不足者。八珍汤。母子并服。近世初生小儿。概与化毒丹。及黄连、犀角、贝母、甘草、朱砂之属。

  殊不知此惟身面皆赤。胎禀多热毒者为宜。若身面皆白。胎禀虚寒。本来少毒者服之。反伐其始生之气。多致夭枉。当用连皮胡桃肉三枚研极烂。橄榄核三枚烧存性。明雄黄研细水飞净三分。

  甘草煎浓汁。和生白蜜数匙。研匀搅去滓。时时温服引出肾脏之毒。尝见服此者。多不出痘。即出亦稀。而无苦寒伤胃之患。可不辨虚实寒热。而漫投化毒之剂乎。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胎毒

  小儿初生。其身如有汤泼火伤者。皆母过食膏粱所致。母服清胃散、逍遥散。清其气血。儿亦常饮数滴。有身无皮肤而 赤发热者。皆由产母胃中火盛也。用熟石膏末。加珍珠粉扑之。亦有因父遗毒所致。当从霉疮毒治。夏月以儿卧蕉叶上尤良。有身无皮肤而不 赤者。皆由产母脾肺不足也。以参、 末加珍珠粉扑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知病脾肺也。子母俱服保元汤。

  如脑额生疮者。火土相合。湿热攻击髓海也。难治。脚上有疮者。阴虚火盛也。不满五岁而死。如未盈月而撮口握拳腰软者。此肝肾中邪胜正弱也。三日内见者必不治。如男指向里。

  女指向外。尚可治。钩藤散主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噤风撮口脐风

  小儿初生噤风者。胎中受热。毒流心脾。生下复为风邪所搏。致眼闭口噤。啼声不出。舌上如粟。口吐白沫。七日内见者。百无一生。撮口者。因胎热。兼风。自脐而入心脾。致面目黄赤。

  气息喘急。声不出。舌强唇青。口撮腹胀。急于囟门灸七壮。灸之不哭。吊肠吐沫者不救。脐风者。因断脐之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