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伤肿。慎不可轻用行气破血之剂。

  流注 妇人流注。多因忧思郁怒。亏损肝脾。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或因腠理不密。外邪客之。或湿痰流注。或跌扑血滞。或产后恶露凝积。盖气流而注。血注而凝。或生于四肢关节。

  或留于胸腹腰臀。或结块。或漫肿。皆属郁火。急用葱熨法。内服益气养营汤。未成自消。已成自溃。须久服无间。自然收功。若久而肿起作痛。肢体倦怠。病气有余。形气不足。尚可调治。

  若漫肿微痛。属形气病气俱不足。最为难治。或不作肿。或脓成不溃。气血虚也。人参养荣汤。憎寒畏寒。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作呕欲呕。胃气虚也。

  六君子加炮姜。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四肢逆冷。小便频数。命门火衰也。八味丸。小便频数。痰盛作渴。肾水亏损也。六味丸加麦门冬。月经过期。多日不止。肝脾虚也。八珍加柴胡、丹皮。凡溃而气血虚弱不敛者。十全大补煎膏服之。久溃而寒邪凝滞不敛者。豆豉饼祛散之。其溃而内有脓管不敛者。用药腐化之。若不补气血。不节饮食。不慎起居。不戒七情。或用寒凉克伐。俱不治。

  乳痈乳岩 妇人乳痈。有内吹外吹。上逆下顺之异。总属胆胃二经热毒。气血凝滞。故初起肿痛。发于肌表。肉色 赤。其人表热发热。或发寒热。或憎寒头痛。烦渴引饮。加味逍遥散加栝蒌霜。若至数日之间。脓成满窍。稠脓涌出。脓尽自愈。若气血虚弱。或误用败毒。久不收敛。

  脓清脉大。非大剂开郁理气。温补气血。不能收功。丹方治乳痈初起。用蒲公英草捣汁。和陈酒服。以滓敷肿处即消。然此施于藜藿之人辄效。若膏粱七情内郁所致者。良非所宜。当用鹿角。

  瓷锋刮屑。加麝香温酒调服。若肥盛多痰郁滞者。用橘皮摘碎如豆大。汤泡净。以飞罗面拌炒。

  去面为末。黑糖调二钱。醇酒服之。又方。用蟹壳 存性。醇酒服三钱。又乳房 肿。用贝母、栝蒌实、甘草节各三钱煎服效。已溃。加忍冬一两佳。乳岩属肝脾二脏久郁。气血亏损。故初起小核结于乳内。肉色如故。其人内热夜热。五心烦热。肢体倦瘦。月经不调。益气养营汤、加味逍遥散。多服渐散。气虚必大剂人参。专心久服。其核渐消。若服攻坚解毒。伤其正气。必致溃败。多有数年不溃者最危。溃则不治。周季芝云。乳癖乳岩结硬未溃。以活鲫鱼同生山药捣烂。

  入麝香少许。涂块上。觉痒极。勿搔动。隔衣轻轻揉之。七日一涂。旋涂渐消。若荏苒岁月。以致溃腐。渐大类 岩。色赤出水。深洞臭秽。用归脾汤等药。可延岁月。若误用攻伐。危殆迫矣。

  曾见一妇乳房结核如杯。数年诸治不效。因血崩后。日服人参两许。月余参尽二斤。乳核霍然。

  阴疮 妇人阴疮。乃七情郁火伤损肝脾。湿热下注。其外证。有阴中舒出如蛇。俗呼阴挺。

  有翻突如饼。俗呼阴菌。亦有如鸡冠。如鼠乳。亦有生诸虫。肿病湿痒。溃烂出水。胀闷脱坠者。

  其内证。口干内热体倦。经候不调。饮食无味。晡热发热。胸膈不利。胁腹不调。小腹痞胀。赤白带下。小水淋沥。其治法。肿痛者。四物加柴胡、山栀、丹皮、胆草。湿痒者。归脾汤加山栀、柴胡、丹皮。淋沥者。龙胆泻肝汤加白术、丹皮。溃腐者。加味逍遥散。肿闷脱坠者。补中益气加山栀、丹皮。佐以外治之法可也。若阴中有虫痒痛。乃肝经湿热。此惟独阴无阳。郁火内蕴所致。患此者。必骨蒸潮热。经水不调。干咳吐红。面赤声哑。虽日用开郁降火之药。多不能愈。

  大抵五志之病。非药可医。而失合证治尤难。外治之法。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轻粉。涂猪肝纳阴中。并用肥汤煎苦参洗涤。或以鲫鱼胆涂之。然旋治旋发。如菌蒂生虫。不腐不止。又有交接时辄出血作痛。此肝伤而不能藏血。脾伤而不能摄血也。多用加味逍遥散加肉桂。或归脾汤下加减八味丸自愈。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脉法

  小儿三岁以内。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关。以验其病。脉纹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易已。若连卯关者难愈。若寅侵卯。卯侵过辰者最剧。其脉纹见五色。如因惊必青。热则赤。风热泻利色紫。

  当以类推之。又纹色显而有萦纡者。为有胃气。易治。纹色细淡而直如刀刃者。乃正气之虚。难治。纹上另有一点如流珠者为宿食。纹傍另有一条如丝缕者为风痰。纹斜向内者易已。斜向指甲者难愈。三岁后则以一指转侧辨其脉。五六岁后脉六七至为平脉。浮为风。浮大而数为风热。沉细为寒。沉涩为伤食。伏结为物聚。微细为疳积。为腹痛。浮而洪为有热。浮而迟为有寒。弦急为气不和。促结为虚惊。脉乱不治。此论脉之大端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面目证

  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上属心。鼻属脾。颐属肾。青主惊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