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其质
阴柔
,禀水气也。主治咳逆上气者,启太阳寒水之气从皮毛而合肺也。治胸中寒热结气者,助少
阴火热之气,通利三焦而上达也。蛊毒在腹属土,火能生土,故去蛊毒。痿 在筋属水,水
能生木,故去痿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交则阴阳合,故安五脏。



<目录>卷之三\中品

<篇名>知母

内容:气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叶天士曰∶知母气寒,禀水气而入肾;味苦无毒,得火味而入心。肾属水,心属火,水
不制
火,火烁津液,则病消渴;火熏五内,则病热中;其主之者,苦清心火,寒滋肾水也。除邪
气者,苦寒之气味能除燥火之邪气也。热胜则浮,火胜则肿;苦者清火,寒能退热,故主肢
体浮肿也。肿者水脏,其性恶燥,燥则开合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关门而水自下
也。补不足者,苦寒补寒水之不足也。益气者,苦寒益五脏之阴气也。
愚按∶《金匮》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可知长沙诸方,

从《本经》来也。



<目录>卷之三\中品

<篇名>贝母

内容:气味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陈修园曰∶贝母气平味辛,气味俱属于金,为手太阴、手阳明药也。其主伤寒烦热者,
取西
方之金气以除酷暑;《伤寒论》以白虎汤命名,亦此意也。其主淋沥邪气者,肺之治节行于
膀胱,则邪热之气除,而淋沥愈矣。疝瘕为肝木受病,此则金平木也。喉痹为肺窍内闭,此
能宣通肺气也。乳少为阳明之汁不通,金疮为阳明之经脉受伤,风痉为阳明之宗筋不利,贝
母清润而除热,所以统治之。今人以主治痰嗽,大失经旨。
且李士材谓∶贝母主燥痰,半夏主湿痰,二物如水炭之反,皆臆说也。



<目录>卷之三\中品

<篇名>栝蒌根

内容:气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陈修园曰∶栝蒌根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而入肾与膀胱;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而
入心
。火盛烁液则消渴,火浮于表则身热,火盛于里则烦满,大热火盛则阴虚,阴虚则中失守而
不安,栝蒌根之苦寒清火,可以统主之。其主续绝伤者,以其蔓延能通阴络而续其绝也。实
名栝蒌,《金匮》取治胸痹,《伤寒论》取治结胸,盖以能开胸前之结也。
张隐庵曰∶半夜起阴气于脉外,上与阳明相合而成火土之燥。花粉起阴津于脉中,天癸
相合
而能滋其燥金。《伤寒》、《金匮》诸方,用半夏以助阳明之气,渴者燥热太过,即去半夏
易花粉以滋之。圣贤立加减之方,必推物理所以然。



<目录>卷之三\中品

<篇名>芍药

内容: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陈修园曰∶芍药气平,是夏花而燥金之气;味苦,是得少阴君火之味。气平下降,味苦
下泄
而走血,为攻下之品,非补养之物也。邪气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诸痛,皆气滞之病,其主
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气也。血痹者,血闭而不行,甚则为寒热不调。坚积者,积久而坚实,
甚则为疝瘕、满痛者,皆血滞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又云∶益气者,谓邪气
得攻而净,则元气自然受益,非谓芍药能补气也。今人妄改圣经,
以酸寒二字易苦平,误认为敛阴之品,杀人无算。试取芍药而嚼之,酸味何在乎?
张隐庵曰



<目录>卷之三\中品

<篇名>木通

内容:气味辛、平,无毒。主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虫。(
木通,《本经》名通草。陈士良撰《食性本草》,改为木通。今复有所谓通草,即古之通脱
木也,与此不同。)
张隐庵曰∶木通藤蔓空通,其色黄白,气味辛平,禀土金相生之气化,而为通关利窍之
药也
。禀土气,故除脾胃之寒热。藤蔓空通,故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血脉通而关窍利,则令
人不忘。禀金气,故去恶虫。
防己、木通,皆属空通蔓草。防己取用在下之根,则其性自下而上,从内而外;木通取



知小便之利,亦必上而后下,外而后内也。



<目录>卷之三\中品

<篇名>白芷

内容:气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