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额交巅行身之表。而为外藩者也。感天
燥火之温气。入寒水之经。则寒热头痛矣。小便咸寒下降。所以可清燥火之邪也。童男者秽
气少。故尤良也。
制 方∶
小便同白芍、甘草、丹皮、白茯、山茱萸、北味。治吐血不止。 同人参、附子、肉桂。
治阴
盛格阳。 同豆豉。治头痛至极。



<目录>卷四\人部

<篇名>【紫河车】

内容:气温。味甘咸。无毒。主血气羸瘦。妇人劳损。面 皮黑。腹内诸病。渐瘦瘁者
以五味和之。如 法与食之。勿令知。
紫河车气温。禀天春生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咸无毒。得地中北土水之味。入足
太阴
脾经、足少阴肾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脾者统血之脏。肾者藏气之经。肝者生生之脏。
以生气血之经。甘咸益脾肾。气温畅肝气。所以主血气羸瘦也。妇人以血为主。劳伤五脏。
则损其真阴。阴虚血枯。血不华面。面 皮黑。河车味浓益阴。所以主之也。腹者阴也。腹
内诸病。阴分亏也。阴主质。所以形渐瘦也。阴虚补之以味。所以用五味和之也。勿令病患
知者。恐知之而恶其秽也。
制 方∶
河车同人参、黄 、鹿茸、白胶、当归、补骨、五味、巴戟天。治真阳虚损。 同败龟
板、
黄柏、杜仲、牛膝、生地、砂仁、白茯、天冬、麦冬、人参、五味丸。名大造丸。治男女虚
劳骨蒸。



<目录>

<篇名>附余

内容:凡生养补救之术。率肇端隆古。而历代圣哲以渐修明。如炎帝味百草。轩皇究息脉。流
传旧
矣。然无确据。今素问。子程子谓出周秦之际。盖非诬矣。尝草遇毒。本淮南子。王安道亦
尝着论非之。旧有本草经三卷。自弘景以下各增益。宋马志等合并。凡属最初。白字别之。
吾家升庵好奇。谓白字本草。乃神农之旧也。或谓上世未立文本。但师学相承。谓之本草。
汉季张机华佗辈。始附以新说。由是见于经录。此为近是。盖虽简古可喜。而多过其实。又
好言神仙不老。固汉魏人习气然也。历宋元明。编纂益众。嘉隆间。楚人濒湖李时珍。撰纲
目五十二卷。载药千八百七十一种。时称大备。愿读者难之。多约略撷采。各为小帙。然毛
肤略具而义蕴缺如。今姚先生学易草庐本。则更贵精而不贵多。于诸品。准时定位。分五行
以配脏腑。药与疾相应之。故源委莫不了焉。其阐义。若金在熔。其立言。如珠就贯。易

而法。所由来矣。于斯道。信精义入神者。朝议。医必先明理。明理在于读书。殆是之谓矣
。其及门悦田王君。偶过吾六。尊闻行知。汤液所投。应如影响。远斋公子。与之游而善之
。谓是书虽便诵习。然传抄难免脱误。慨付开雕。公诸寓内。洵不朽盛事也。仆前者借观。
随考证数条。略及音训。今并附载。庶便初学。他日先生见之。当复一莞然。谓是犹剂之有
佐使也夫。古六城南种竹人杨友敬希洛氏题时午月望日也。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术

内容:本经不分苍白。功用正同。宋元以来始分用。谓白术苦甘气和。补中焦。除脾胃湿。用
以止汗。苍术苦辛气烈。能上行。除上湿。发汗功大。白术歙产者胜。陈壁土炒。苍术茅山
者良。糯泔浸焙也。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山药

内容:本经名薯蓣。其改称山药。避唐代宗宋英宗御名也。唐本草云。蜀道者良。今惟重怀
庆产。然六地此种实佳。有自河北来者。云在彼煮服。尚不逮六产也。里有窭人生儿乏乳。
困瘁已甚。或教糜山药饲之。始终此一物。竟得长成。且肥白无疾。胜他儿。则本草称补
虚羸。信有证矣。纲目云。入药宜野生者。今六圃产煮熟去皮。色白微碧而坚实。山中有自
生者更
胜。然但充果菜。若依法修治入药。应不在怀庆下耳。纲目列菜部。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葳蕤

内容: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 。好颜色。润泽。轻身
不老。解要主别录也。纲目云。治诸不足。用代参 。不寒不燥。大有殊功。解要内同漆叶
方。即华佗漆叶青粘散。青粘世无能识。或云黄精之正叶者。或云即葳蕤也。然吾乡有两老
儒。先后服此方皆致殒。或云漆叶乃五茄皮叶。本经名豺漆也。里有兵子臂痛不能挽弓。或
教用葳蕤一斤五加皮四两浸酒饮。尽一卣。健旺胜常。岂古方正尔。纲目殆误附漆树下耶。
漆本有毒。本经久服轻身。即抱朴子云通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