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也。其主之者。芒
硝入三焦。苦寒下泄。水谷之道路通。而胀者平矣。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之腑。小肠
燥热。则物受而不化。饮食蓄结于肠矣。芒硝入太阳。苦寒下泄。咸以软坚。则陈者下而
新者可进也。除邪气者。苦寒治燥热之邪气也。炼之如膏。久服轻身者。指三焦小肠有实积
者言也。盖积去身自轻也。
制 方:
芒消同大黄、枳实、浓朴。名承气汤。治胃实积聚。



<目录>卷四\金石部

<篇名>【滑石】

内容:气寒。味甘。无毒。主身热泄 。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
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水研飞)
滑石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甘无毒。得
地中
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主身热肠 者。盖太阳行身之表。为诸
经主气者也。暑伤太阳、则气化失职。水谷不分。身热泄利肠 矣。滑石。甘以益气。寒以
清暑。所以主之也。其主、女子乳难者。乳汁不通也。甘寒有益脾土。脾湿行则脾血化乳也
。膀
胱热则癃闭。甘寒滑渗。故主癃闭而利小便也。脾者为胃行津液者也。脾湿则困。不行胃中
津液。渣秽则积聚于胃而寒热生焉。滑石入膀胱利小便。则湿去脾健。而胃中积聚皆行矣。
益精气者。滑石入小肠。则心火有去路。火不刑金。肺金旺生水也。久服湿行脾健。所以轻
身耐饥。脾为后天。脾旺谷充。自然长年也。
制 方:
滑石同甘草末。治暑邪小便闭。水飞。治湿热恶疮。同石膏末。大麦汁服。治女劳疸。
同藿
香、丁香末。治霍乱。



<目录>卷四\金石部

<篇名>【石膏】

内容:气微寒。味辛。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
除邪鬼。产乳。金疮。( )
石膏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
入手
太阴肺经、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中风者。伤寒五种之
一也。风为阳邪。中风病寒热。而心下逆气惊喘。则已传阳明矣。阳明胃在心之下。胃气本
下行。风邪挟之上逆。乘肺则喘。闻木声则惊。阳明火烁津液。致口干舌焦。不能呼吸。故
用石膏辛寒之味。以泻阳明实火也。腹中大肠经行之地。大肠为燥金。燥则坚痛矣。其主之
者。辛寒可以清大肠之燥火也。阳明邪实。则妄言妄见。如有神灵。若邪鬼附之。石膏辛寒
清胃。胃火退而邪妄除。故云除邪鬼也。产乳者。产后乳不通也。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
辛寒能润。阳明润则乳通也。金疮热则皮腐。石膏气寒。故外糁合金疮也。
制 方:
石膏同川莲、甘草。治发狂。同知母、甘草、粳米。名白虎汤。治阳明中风热病。同知
母、
麦冬、甘草、竹叶。名竹叶石膏汤。治阳明邪热。同防风、荆芥、细辛、白芷末。擦胃火牙
痛。同银朱末。治金疮不合。



<目录>卷四\金石部

<篇名>【磁石】

内容:气寒。味辛。无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除大热烦满。及
耳聋。(醋 研)
磁石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
经。
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者。盖湿流关节。痛而不可持
物。湿胜筋软也。湿而兼风。风属木。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洗洗酸痛。所以为风湿周痹也
。磁石味辛入肺。金能平木。可以治风。肺司水道。可以行湿也。肾水藏也。水不制火。浊
气上逆。则大热烦满。磁石入肾。气寒壮水。质重降浊。所以主之。肾开窍于耳。肾火上升
则聋。磁石气寒可以镇火。所以主耳聋也。
制 方:
磁石同生地、白芍、五味、小茴、归身、山药。治膈症。同生地、肉桂、炮姜、五味。
治龙
雷火逆。同麦冬、五味、牛膝、白芍、知母、归身、苏梗。治大热烦满。及耳聋。



<目录>卷四\金石部

<篇名>【代赭石】

内容:气寒。味苦。无毒。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肠中毒邪气。女子赤沃
漏下。(火 醋淬)
代赭石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
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天地者阴阳之体。水火者阴阳之用也。肾为坎水。代赭气寒益肾。则
肾水
中一阳上升。心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