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 方:
石莲子蒸熟蜜丸。不饥清心宁神。同白茯。治遗精。同川莲、木香、陈米。治噤口痢。
同川
莲、白芍、扁豆、葛根、升麻、红曲、甘草、滑石、乌梅丸。治痢如神。同马豆末。治脾虚
不食。



<目录>卷三\果部

<篇名>【陈皮】

内容:气温。味苦辛。无毒。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陈皮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辛无毒。得地南西火金之味。入手少
阴心经、手太阴肺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胸中者肺之分也。肺主气。气常则顺。气变则
滞。滞则一切有形血食痰涎。皆假滞气而成瘕。瘕成则肺气不降而热生焉。陈皮辛能散。苦
能泄。可以破瘕清热也。苦辛降气。又主逆气。饮食入胃。散精于肝。温辛疏散。肝能散精
。水谷自下也。肺主降。苦辛下泄。则肺金行下降之令。而下焦臭浊之气。无由上升。所以
去臭而下气也。心为君主。神明出焉。味苦清心。味辛能通。所以通神也。
制 方:
陈皮留白和中。去白消痰理气。同术补脾。同甘草补肺。同补气药补气。同破气药破气。

消痰药去痰。同消食药化食。各从其类以为用也。同人参、首乌、桂枝、归身、姜皮。治三
日疟寒多。同白蔻、生姜、藿香、半夏。治寒痰。同白茯、甘草、半夏。名二陈汤。治痰症
。同生姜。治哕。同藿香。治霍乱吐泻。同姜汁焙末。同枣煎。治脾疟。去白为末。麝香调
酒下。治乳痈初发。盐汤泡。刮去白。同甘草丸。治痰涎上泛。同白术丸。名宽中丸。治脾
虚胀满。不思饮食。



<目录>卷三\果部

<篇名>【青皮】

内容:气温。味辛苦。无毒。主气 。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青皮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苦无毒。得地西南金火之味。入手太
阴肺
经、手少阴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其主气 者。味辛入肺。肺主气。而辛温能通也。
下食者。饮食入胃。散精于肝。气温入肝。肝能散精。食自下也。辛能散。温能行。积者破
而结者解矣。肝主升。肺主降。升而不降。气膈于右。降而不升。气膈于左。温可达肝。辛
苦泄肺。则升降如而膈气平矣。
制 方:
青皮同人参、鳖甲。治疟母。同枳壳、肉桂、川芎。治左胁胀满痛。



<目录>卷三\果部

<篇名>【大枣】

内容: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
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大枣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心腹者。太阴经行之地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阳形气不足者。
宜调以甘药。大枣味甘。可以调不足。故主心腹邪气。外为阳。内为阴。阴和则中安。甘平
益阴。所以安中。脾者阴气之原也。胃者阳气之原也。甘平益阴。故养脾气。阴和则阳平。
故平胃气。中气不足。则九窍不通。甘能满中。中气足。九窍通也。十二经者。三阴三阳也

脾胃者。阴阳之原也。大枣养脾气。平胃气。则十二经无不助矣。肺主气而生津液。气平益
肺。所以主少气少津液也。肺主一身之气。脾统一身之血。甘平益脾肺。身中气血和。自无
不足之症矣。血气足则神安。所以定大惊。脾主四肢。味甘益脾。脾气充。四肢自轻。甘平
解毒。故和百药。肺气充。脾血足。所以轻身延年也。
制 方:
大枣同小麦、甘草。名甘草小麦汤。治妇人脏燥。无故悲啼。



<目录>卷三\果部

<篇名>【芡实】

内容:气平涩。味甘。无毒。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
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炒)
芡实气平涩。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
脾经
。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脾为湿土而统血。湿邪伤于下。则走腰脊膝。致血泣而成痹。芡实
甘平。则益脾肺。肺通水道则湿行。脾和则血活。而痹者瘳矣。中者脾也。味甘益脾。故能
补中。暴疾多属于火。得水之精者。多能抑火。芡实味甘属土。而生于水。所以制火而主暴
疾。肾藏精。肺为金而肾为水。气平益肺。肺气旺则生精。金生水也。味甘益脾。脾气升。
气平益肺。肺气降。升降如。则天清地宁。养之以刚大。而志强矣。味甘益脾。脾统血。目
得血则明。耳得血则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