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之德。所以主之也。三虫伏尸寸白。皆湿热所化之
虫也。辛则散。涩则燥。苦则杀虫。故主以上诸虫也。
制 方:
槟榔同川莲、扁豆、莲肉、橘红、红曲、白芍、乌梅、葛根、枳壳。治痢下后重。同雷
丸、
使君子、白芜荑、芦荟、肉蔻、胡黄连。治小儿疳蛔。同楝根、鹤虱、锡灰、苡仁根、贯仲
、乌梅。治一切寸白虫。同茅术、草果、青皮、甘草。治瘴疟。



<目录>卷三\木部

<篇名>【浓朴】

内容:气温。味苦。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血痹死肌。去三虫。(姜汁炒)
浓朴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
经。
气味升多于降。阳也。难经云。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是也。中风伤寒者。中风
症也
。风气通肝。肝脉与督脉会于巅。风为阳邪而伤上。所以头痛。其主之者。浓朴入肝温散也
。寒热惊悸者。病寒热而惊悸也。心虚则悸。肝虚则惊。浓朴气温可以达肝。味苦可以清心
也。肝藏血。心主血。血凝泣则成痹。苦可以泄。温可以行。故主血痹。死肌者。亦血泣而
皮毛不仁麻木也。苦泄温行。故亦主之。三虫湿所化也。味苦燥湿。可以杀虫。所以去虫也。
制 方:
浓朴同槟榔、木香、川莲、滑石、陈皮、甘草。治痢初起。同白术、人参、白茯、白芍。

腹胀。同生姜、陈皮、藿香、砂仁、半夏。治胃寒呕逆。



<目录>卷三\竹部

<篇名>【竹叶】

内容:气大寒。味甘平。无毒。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淡竹叶气大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平无毒。得地中央燥土之味。入
足阳
明燥金胃土。气味俱降。阴也。足少阴之脉。其支者注胸。少阴肾。主五液。水泛成痰。痰
滞胸中则热。其主之者。寒可清也。阳明胃气本下行。气逆而上。则熏肺而咳。竹叶寒可清
胃。甘平可以下气也。
制 方:
竹叶同陈皮。治上气发热。同石膏、知母、甘草、麦冬。名竹叶石膏汤。治壮热口渴。



<目录>卷三\竹部

<篇名>【竹茹】

内容:气微寒。味甘。无毒。主呕 温气寒热。吐血崩中。
竹茹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
入足
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太阳者寒水经也。冬日燥热。则太阳阴精不藏。感天燥热
之气。至春木令则为病温。火性炎上。故多呕 。病在太阳。故发寒热。竹茹气寒。可以祛
温火。味甘可以缓火炎。所以主之也。脾统血。血热妄行。非吐即崩。其主之者。甘寒可以
清热也。
制 方:
竹茹同麦冬、半夏、甘草、生姜。治呕哕。同木瓜、陈皮、麦冬、枇杷叶、人参、芦根
汁、
石斛。治胃热呕 。同花粉。治病后大热搐。



<目录>卷三\竹部

<篇名>【竹沥】

内容:气大寒。味甘。无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竹沥气大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
脾经
。气味降多于升。阴也。暴病皆属于火。火炽风生。以致僵仆。或偏痹不仁。竹沥甘寒。可
以清热缓急。所以主之。胸中者。太阴脾经行之地。脾阴虚。则胸中大热矣。甘清寒热。所
以主之。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不制火。则心中烦闷而消渴矣。其主之者。甘寒可以壮水
而清火也。劳复者。伤寒热病愈后。劳碌而复热也。其主之者。亦以甘寒能更清耳。
制 方:
竹沥同姜汁。治中风。及小儿狂语。同生地、麦冬、花粉、石斛、苏梗、北味。治暴中
风。
同桔梗、甘草、麦冬。治肺痿咳嗽。



<目录>卷三\果部

<篇名>【莲子】

内容:气平涩。味甘。无毒。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
。(去心炒)
莲子气平涩。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
脾经
。以其仁也。兼入手少阴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脾者五脏之中也。甘平益脾。所以

中。心者神之居也。芳香清心。所以养神。脾为万物之母。后天之本。肺主周身之气。先天
之源。甘平益脾肺。所以益气力。心为十二官之主。主安则十二官俱安。而百病皆除也。久
服轻身耐老者。益气和血之功。不饥延年者补脾养神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