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久服通神。
轻身不老。
桂枝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
阴肺
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为金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病上气咳逆矣。桂
枝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
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枝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辛则能润。
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
。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者。久服则心温助阳。阳气常伸而灵明。阳
盛而身轻不老也。
制 方:
桂枝同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名桂枝汤。治中风。同白芍、甘草、饴糖、生姜、大
枣、
黄。名黄 建中汤。治阴血不足。



<目录>卷三\木部

<篇名>【吴茱萸】

内容:气温。味辛。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
热。(泡焙用)
吴萸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有小毒。得地西方燥烈之金味。入手
太阴
肺经。气味俱升。阳也。中者脾也。太阴经也。肺主气。亦太阴也。气温则肺令下行。而太
阴亦暖。所以温中下气也。寒邪客于胸腹。则真气不通而痛矣。辛温则流行和散。所以止痛
也。辛温暖肺。肺气通行。则水道通调。故又除湿。血泣则成痹。肝藏血。血温则活。故主
血痹。辛温为阳。则能发散。故逐风邪。肺主皮毛而司腠理。辛温疏散。腠理自开。形寒饮
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火反上逆。咳逆寒热之症生焉。吴萸辛温暖肺。肺气下降。
而寒热咳逆之症自平也。
制 方:
吴萸同人参、生姜、大枣。名吴萸汤。治呕涎头痛。同陈皮、附子。治肾气上哕。同川
连、
白芍丸。治痢。同炮姜末汤服一钱。治食已吞酸。同肉桂、炮姜丸。名和中丸。治寒腹胀。



<目录>卷三\木部

<篇名>【丁香】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齿疳 。能发诸香。
丁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
经。
气味俱升。阳也。丁香味辛入肺。芳香而温。肺太阴也。脾亦太阴。肺暖则太阴暖。而脾亦
温。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属胃。所以主温脾胃也。霍乱。太阴寒湿症也。气壅而胀。肝邪
乘土也。丁香辛温。故能散太阴寒湿。平厥阴胀气。所以主之也。风气通肝。风毒诸肿。风
兼湿。湿胜而肿也。丁香气温。可以散肝风。味辛可以消湿肿也。齿疳 。阳明湿热生虫也
。太阴与阳明为一合。丁香辛温太阴。则太阴为阳明行湿热。而齿疳 愈也。能发诸香者。
丁香气味辛温。而有起发之力也。
制 方:
丁香同白蔻、藿香、陈皮、浓朴、砂仁。治寒霍乱。同陈皮、姜汁糊丸。治小儿虚寒吐
泻。
同半夏、姜汁丸。治小儿寒湿吐泻不止。



<目录>卷三\木部

<篇名>【蜀椒】

内容:气温。味辛。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头
不白。轻身增年。
蜀椒气温。禀天春暖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手太
阴肺
经。气味俱升。阳也。其主邪气咳逆者。气温入肝。可以散邪。味辛入肺降气。可以止咳逆
也。中者太阴脾也。蜀椒入肺。肺亦太阴。肺温脾亦温也。骨节皮肤肝肺之合也。蜀椒气温
。可以散寒。味辛可以祛湿。所以主死肌痹痛也。肺主气。肺温则下降之令行。所以下气。
久服辛温活血。发者血之余。所以头不白也。辛温益阳。阳气充盛。所以身轻增年也。
制 方:
蜀椒炒去汁。捣取红末一斤。生地取自然汁煎至一升。和椒末丸。名椒红丸。治元脏伤
惫。
同苍术醋糊丸。治餐泄不化。(椒目)同巴豆、菖蒲、松脂、黄蜡为梃。纳耳中。一日一易。
治耳聋神效。



<目录>卷三\木部

<篇名>【沉香】

内容:气微温。味辛。无毒。疗风水毒肿。去恶气。
沉香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
味。
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沉香辛温而香燥。入肝散风。入肺行水。所以疗风水毒肿
也。风水毒肿。即风毒水肿也。肺主气。味辛入肺。而气温芳香。所以去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