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有去
路。故止口舌干焦。水道通。所以又利小便也。肝者魂之居也。而随魂往来者神也。久服茯
苓。则肺清肃。故肝木和平。而魂神安养也。不饥延年者。脾为后天之本。肺为元气之腑。
脾健则不饥。气足则延年也。
制 方:
白茯同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山药、扁豆、白芍。治脾虚。同人参、白术、甘草、
陈皮
、半夏。名六君子汤。治咳而吐。同二术、泽泻、车前、白芍、陈皮、木瓜、猪苓。治水肿
。同陈皮、半夏、甘草、人参、枳壳、川芎、白芍、归身、生地、前胡、葛根、桔梗、苏叶
、生姜、大枣。名茯苓补心汤。治火郁心包痛而吐血咳逆。



<目录>卷三\木部

<篇名>【茯神】

内容:气平。味甘。无毒。主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
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
茯神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气平味和。降中有升。阴也。茯神味甘气平。得中正之气味。和脾肺。位一身之天地。所以
能辟不祥也。诸风皆属肝木。木虚则风动而眩。其主之者。味甘性缓。可以益肝伤。气平清
金。可以定风木也。五劳。五脏劳伤其神也。五劳神伤。则阴火动而口干矣。茯神甘平。安
神。故止口干。惊悸多恚怒善忘。皆心肾不交。而肝木不宁之症。茯神气平益肺。肺气下降
。则心亦下交。味甘益脾。脾气上升。则肾亦上交。盖天地位则水火宁。土金实则风木定。
五行相制之道也。其开心益智者。皆气平益肺之功。肺益。则水道通而心火有制。所以心神
开朗而光明。肺益。则金生肾水。所以伎巧出而智益也。肝者魂之居。肺者魄之处。茯神气
平益肺。肺宁肝和。故安魂魄。精者阴之华。神者阳之灵。茯神味甘益脾。脾和则饮食纳。
而精神得所养也。
制 方:
茯神同沉香丸。名朱雀丸。治心神恍惚。专为末。艾汤服。治心孔有汗。及心虚梦泄白
浊。



<目录>卷三\木部

<篇名>【松花】

内容:气温。味甘。无毒。主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亦可酿酒。
松花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气味俱升。阳也。其主润心肺者。饮食入胃。脾气散精。输于心肺。松花味甘益脾。气温能
行。脾为胃行其津液。输于心肺。所以润心肺也。益气者。气温益肝之阳气。味甘益脾之阴
气也。风气通肝。气温散肝。所以除风。脾统血。味甘和脾。所以止血也。可酿酒者。清香
芳烈。宜于酒也。
制 方:
松花同山药、白芍、甘草、茯苓。治泄泻。同红曲、山药、北味、肉苁蓉、白芍、杜
仲。
治肾泄。专浸酒。治头旋脑肿。



<目录>卷三\木部

<篇名>【山茱萸】

内容:气平。味酸。无毒。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
去核)
山萸气平。禀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
经。
气味俱降。阴也。心下脾之分也。脾之邪。肝木之邪也。肝木血少气亢。则克脾土。并于阳
则热。并于阴则寒矣。山萸味酸入肝。益肝血而敛肝气。则心下之寒热自除也。山萸味酸收
敛。敛火归于下焦。火在下谓之少火。少火生气。所以温中。山萸气平益肺。肺主皮毛而司
水道。水道通调。则皮毛疏理。而寒湿之痹瘳矣。三虫者湿热所化也。湿热从水道下行。则
虫亦去也。久服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肝者敢也。生气生血之脏也。所以身轻也。
制 方:
山萸同人参、五味、牡蛎、益智。治老人小便淋沥及遗尿。同菖蒲、甘菊、生地、黄柏、

味。治肾虚耳聋。同杜仲、牛膝、生地、白胶、山药。治肾虚腰痛。同生地、山药、丹皮、
白茯、泽泻、柴胡、白芍、归身、五味。名滋肾清肝饮。治水枯木亢之症。同杜仲。治肝肾
俱虚。



<目录>卷三\木部

<篇名>【柏子仁】

内容:气平。味甘。无毒。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
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柏仁 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
脾经。

其仁也。兼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和。阳也。心者神之舍也。心神不宁。则病惊悸。柏仁入
心。惊者平之。气平。平惊悸也。益气者。气平益肺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