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经。产后血晕口噤者。产后则肝血不藏。肝枯则风
炽。所以血晕而口噤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红花辛温润血。所以主之。腹内恶血不
尽绞痛。胎死腹中。皆血寒不行。不能养肝之故。红花辛温。活血畅肝。所以主之也。并酒
煎服者。借酒活血润血之力也。亦主蛊毒者。辛温则散而毒可解也。
制 方:
红花煎汁和童便服。治胞衣不下。产后血晕。同当归、生地、牛膝、白芍、益母、川芎、

胡索。治产后恶血不尽。



<目录>卷二\草部下

<篇名>【香附】

内容:气微寒。味甘。无毒。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令人益气。长须眉。(醋炒)
香附气微寒。禀天深秋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降味和。阴也。胸中者肺之分也。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气。气滞则热而皮毛焦。香附
甘寒清肺。所以除胸中热而充皮毛也。久服令人益气者。微寒清肺。肺清则气益也。须眉者
血之余。脾统血。味甘益脾。脾血盛。所以须眉长也。
制 方:
香附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毛。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童便炒则入血
分补
虚。盐水炒则入血分润燥。青盐炒则益肾。酒炒则行经络。醋炒则入肝。姜汁炒则化痰饮。

参、术则补气。同归、地则补血。同木香则去滞。同蔻仁则理气。同沉香则降气。同川芎、
苍术则解郁。同栀子、川莲则降火。同茯神则交心肾。乃十二经气分之要药也。童便炒为末
。醋汤服。治血崩。同茯神、甘草。治气逆。同沉香、砂仁、甘草。治痞胀噫酸。同砂仁、
甘草。治一切气滞症。同乌药、甘草。治一切心腹刺痛。同茯神、甘草、橘红。治妇人血滞
气虚之症。



<目录>卷二\草部下

<篇名>【贝母】

内容:气平。味辛。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去心糯米炒)
贝母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阳明燥
金大
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主伤寒烦热者。伤寒有五。风寒湿热温。而风与热。乃阳盛
之症。阳盛所以烦热也。贝母气平则清。味辛润散。故主之也。淋沥者膀胱有热也。邪气者
热邪之气也。膀胱以气化为主。贝母味辛润肺。肺乃主气之脏。肺化则气润及于州都。小便
通而不淋沥矣。其主疝瘕者。肺气不治。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而湿热之邪。聚结
成疝成瘕。贝母气平。可以通调水道。味辛可以散热结也。大肠之脉。其正者上循咽喉。火

于标。乃患喉痹。痹者闭也。其主之者。味辛气平。能解大肠之热结也。肺乃津液之腑。主
乳难者。味辛能润。润则乳自通也。肺主皮毛。味辛气平。则肺润而皮毛理。可愈金疮也。
风痉者。风湿流于关节。致血不能养筋而筋急也。贝母味辛。辛则散风湿而润血。且贝母入
肺。肺润则水道通而津液足。所以风湿逐而筋脉舒也。
制 方:
贝母、姜汁丸。治忧郁不伸。同浓朴丸。化痰降气。同知母、牡蛎末。猪蹄汤调服。治
乳汁
不下。专末。治吐血衄血。吹鼻中。治吹乳作痛。同知母、前胡、麦冬、葛根、甘草。治伤
寒烦热。同陈皮、前胡、石膏、知母、麦冬、竹沥。治痰疟。同白芷、白蒺藜。治郁症乳痈




<目录>卷二\草部下

<篇名>【葶苈子】

内容:气寒。味辛。无毒。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炒用)
葶苈子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辛无毒。
得地
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主症瘕积聚结气者。气结聚而成积。
有形可征者谓之症。假物成形者谓之瘕。葶苈入肺。肺主气。而味辛可以散结也。小肠为受
盛之官。饮食入肠。寒热之物。皆从此运转。如调摄失宜。则寒热之物积矣。葶苈气寒可以
去热。味辛可以散寒。下泄可以去积也。破坚者辛散之功。逐邪者下泄之力。十剂云。泄可
去闭。葶苈是也。肺者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葶苈入肺入膀胱。辛寒下泄。所以通利也。
制 方:
葶苈炒成末蜜丸。大枣同煎。治肺痈喘急。及支饮不得息。同枣肉丸。治通身浮肿。专
酒浸
。治腹胀积聚。



<目录>卷二\草部下

<篇名>【元参】

内容:气微寒。味苦。无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