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初起。同白芍、甘草、白茯、焦
米。治胃虚泄漏。



<目录>卷二\草部下

<篇名>【本】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头风痛。长肌肤。悦颜
色。
本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
经。
气味俱升。阳也。妇人以血为主。血藏于肝。肝血少。则肝气滞而疝瘕。之症生矣。 本温

。温行辛润。气不滞而血不少。疝瘕自平也。厥阴之脉络阴器。厥阴之筋结阴器。其主阴中
寒肿痛者。入肝而辛温散寒也。厥阴之脉抵小腹。肝性急。腹中急。肝血不润也。味辛润血
。所以主之。风气通肝。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风邪行上。所以头痛。其主之者。辛以散之
也。肺主皮毛。长肌肤。味辛益肺之力。悦颜色。辛能润血之功也。
制 方:
本同木香。治雾露清邪中于上焦。同羌活、细辛、川芎、葱白。治寒郁太阳头痛。同
白芷
。可作面脂。



<目录>卷二\草部下

<篇名>【柴胡】

内容:气平。味苦。无毒。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
身。明目益精。
柴胡气平。禀天中正之气。味苦无毒。得地炎上之火味。胆者中正之官。相火之腑。所
以独
入足少阳胆经。气味轻升。阴中之阳。乃少阳也。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脏
六腑也。脏府共十二经。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脏
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
。肝之疏散。又借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
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
邪气也。春气一至。万物俱新。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入少阳以生气血。故主推陈致新也。
久服清气上行。则阳气日强。所以身轻。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奉。所以明目。清气上行。则
阴气下降。所以益精。精者阴气之英华也。
制 方
柴胡同人参、半夏、黄芩、甘草、大枣、生姜。名小柴胡汤。治少阳寒热。同白芍、甘
草、
枳实。名四逆散。治胸胁痛。四肢厥冷。同人参、升麻、黄 、甘草、归身、白术、广皮、
生姜、大枣。名补中益气汤。治劳伤倦怠。同人参、黄 、白术、甘草、升麻、白茯、泽泻、
葛根、神曲。治暑伤元气。同升麻、葛根等。能升阳散火。同白芍、丹皮、山栀、甘草、
白茯、白术、广皮、归身。名逍遥散。治肝胆郁火。



<目录>卷二\草部下

<篇名>【桔梗】

内容:气微温。味辛。有小毒。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桔梗气微温。禀天初春稚阳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辛有小毒。得地西方阴惨之金味。

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胸者肺之分也。胁者胆之分也。胆气不升。肺气不降。则滞
于胸胁。痛如刀刺矣。其主之者。辛以散之。温以达之也。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太阴行气
于三阴者也。肺亦太阴。通调上下。相传之职。太阴不能通调。则腹饱满矣。其主之者。辛
以调气。温以行气也。大肠者燥金之腑也。大肠湿热。则鸣幽幽。肺与大肠为表里。桔梗辛
以益肺。肺通调水道。则湿热行而肠鸣自止。胆为中正之官。胆者担也。胆气伤。则不能担
当而惊恐悸矣。桔梗辛温。则扶苏条达。遂其生发之性。复其果敢之职。而惊恐悸自平也。
制 方:
桔梗同贝母、巴霜。名结胸汤。治痰在中焦。同人参、北味、麦冬。治小便不通。同枳
壳。
治胸满不痛。同甘草。名甘桔汤。治肺痈。 同生姜。治妊娠中恶心腹痛。



<目录>卷二\草部下

<篇名>【茵陈】

内容:气平。微寒。味苦。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久服轻身益气。耐老。
面白悦。长年。
茵陈气平微寒。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


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风湿在太阳。阳邪发
热。阴邪发寒也。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心为君火。火郁太阴。则肺不能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而热与湿结矣。太阴乃湿土之经。所以蒸土色于皮毛而成黄胆也。其主之
者。苦平可以清心肺。微寒可以解湿热也。久服则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