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
厥雄赤紫,厥雌青黑,色晔 如蜃甲光,目亦如之,山中人谓有目而无视也。春夏布丝草
,人物触丝,激射迅于矢,忽不见已攫肉去矣,杀人至死;霜降丝脆,开商树杪,施吐白涎
,乌鹊下啄,则吞之。惟鹿以为膳,猎获之,前左足扼其腰中,首尾盘绕,右足又趾寸解,
啖无余者。人得而腊之,可入药。凡西北诸山,自余英岭而内,皆是物也。
治风痹蝮伤,人被其啮者,还食其肉则生。
敏按∶湖志所言碧飞,吾杭山乡多有之,土人名方胜板,以其遍身花纹如锦中方胜形,
匾似
板,故名。啮人最毒,惟野猪能食之。土人言冬日蛇蛰地中,野豕嗅其气,辄翻石掘土出而
啖之。蛇性大热,野猪食三条,即能过严冬。纲目蝮虺为二,蝮即方胜板,虺即土锦,俗呼
灰地匾是也。恶风顽痹,非此猛烈积热之性驱之,则肢废者不能复举,殆以毒攻毒之义,想
碧飞或同类而异名者,书此以俟证。



<目录>卷十\鳞部

<篇名>蟒油

内容:尔雅∶蟒,王蛇 (注∶蛇中最大者,故曰王蛇),今深山处处有之,大小不一,色如
菜花蛇
亦有黑色者,土人名曰乌蟒。捕蛇者有呼蛇法,不拘何种蛇,呼之即
蛇皆围伏不动,听其择取,
惟不敢伤蟒,蟒伤则诸蛇无王,环起嗾人。闻其人云,蟒蛇自有此种,生而皆有王字,故不
论大小也,蟒至则诸毒蛇皆
不敢伤人。
治漏疮 集验∶取蟒油铜锅内熬熟,随将黄蜡入油内搅匀,油纸摊膏贴患处,十余日便
封口
按∶蟒蛇名王字蛇,其首天生有一王字。予于庚子在奉化长桥,见丐者手握此蛇乞钱,
其蛇
亦不甚大,性颇驯良,因以千钱买得纵之。纲目诸蛇独遗此,因急补之。



<目录>卷十\鳞部

<篇名>断草乌

内容:粤志∶断草乌出广中,蛇也,大仅指许,长五六寸,头如龙形而小,身纯乌,其行也,
百草
沾之立断,人见断草,辄迹得之;故蛇每离地丈许,使身如矢直以入穴,使不沾草,人莫得
而迹之。此亦乌蛇中一种,纲目乌稍蛇不载龙头者一种,故录其遗。
治大麻风,煮酒服。



<目录>卷十\鳞部

<篇名>龙涎香

内容:\x龙泄\x
通雅∶龙涎有屿,在花面国傍,独立南海中,彼人言于树收之,最收香气,今大内甜香
用之
。澳门记略∶大食国产龙涎香为上,西洋产于伯西儿海,焚之则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坐
客可用一剪,以分烟缕。 峤南 记∶龙涎香新者色白,久则紫,又久则黑,白者如百药煎
,黑者次之,似五灵脂,其气近臊,和香焚之,则翠烟浮空不散。试法∶将结块者奋力投没
水中,须臾,突起浮水面;或取一钱口含之,微有腥气,经宿,其细沫已咽,余胶结舌上,
取出就湿秤之,仍重一钱,又干之,其重如故,虽极干枯,用银簪烧极热,钻入枯中,乘暖
抽出,其涎引丝不绝,验此,不分褐白、褐黑俱真。海东札记∶海翁鱼,大者三四千斤,小
者千余斤,即海鳅也。皮生砂石,刀箭不入。或言其鱼口中喷涎,常自为吞吐,有遗于海滨
者,黑色,浅黄色不一,即龙涎香也。闻上淡水有之,欲辨真赝,研入水搅之,浮水面如膏
,以口沫捻成丸,掷案有声,噙之通宵不耗分毫者为真,每两值数十金。广志∶新安有龙穴
洲,每风雨即有龙起,去地不数丈,朱鬣金鳞,两目如电,其精华在浮沫,时喷薄如澹泉如
雨,土人争承取之,稍缓则入地中,是为龙涎。或谓龙涎多积于海上枯木,如鸟遗状,其色
青黧,其香腥杂,百和焚之,翠烟千结,蜿蜒蟠空,经时不散,可以剪分香缕,然多不真。
从番舶来者,出大秦波斯,于雨中焚之, 膊有声者真。坤舆图记∶龙涎香,黑人国与伯西
儿两海最多,有大块重千余斤者,望之如岛,每为风涛涌泊于岸,诸虫鸟兽亟喜食之。汪机
本草∶龙吐涎沫可制香。 星槎胜览∶锡兰山国、卜剌哇国、竹步国、木骨都束国、剌撒国
、佐法儿国、忽鲁谟斯国、溜山洋国,俱产龙涎香。 稗史汇编∶龙涎香,白者如百药煎,
而腻理极细;黑者亚之,如五灵脂而光泽,其气近于臊,似浮石而轻香,本无损益,但能聚
香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则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坐客可用一剪以分烟缕,所以然者,
入蜃气楼台之余烈也。泉广合香人云∶龙涎入香,能收敛脑麝气,虽经数十年者,香味仍存
。广东通志∶龙涎在水采者褐黑色,在山采者褐白色。 东西洋考∶海傍有花,若木芙蓉
花,落海,大鱼吞之腹中,先食龙涎,花咽入,久即胀闷,昂头向石上吐沫,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