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五七服为度。(第三。)



<目录>本草易读卷三

<篇名>升麻三十五

内容:\x去须及头芦用。\x
甘,苦,辛,平,微寒,手足阳明、太阴药也。表散风邪,升发火郁。利咽喉而止疼痛,

肿毒而排脓血。解斑疹疮痘之毒,升脱泻崩带之陷。兼辟瘟疫瘴气,最解蛊精药毒。阴虚火
动者忌之。
蜀汉、陕西、淮南皆有之,以蜀川出者为胜。叶似麻叶而青,四五月开花,似粟穗,白
色。
六七月开实,黑色。根如蒿根,紫黑色,多须。二八月采。
天行斑毒∶晋元帝时,此症自西流起,名虏疮,身面发斑,须臾周匝,状如火 ,皆戴
白浆
,随决随生,不治数日必死,瘥后斑点弥岁方减,此恶毒之气所致也。蜜煎升麻,时时食之
,并用水煎升麻绵拭洗之。(验方第一。)
肿毒猝起,醋磨敷之。(第二。)
喉痹作痛,含咽汁。(第三。)
胃火牙痛,煎漱咽之。(第四。)
口舌疮,一两,黄连三分,末,绵包含咽。(第五。)
热痱瘙痒,内服外洗。(第六。)
小儿尿血,水煎服。(第七。)
恶露不尽,或经月或半年,酒煎三两服。当吐下恶物极良。(第八。)
解莨菪毒,水煎多服。(第九。)
射工溪毒,同射干煎服。(第十。)
\x升麻鳖甲汤\x 升麻 鳖甲 甘草 当归 雄黄 蜀椒
水煎服。治面赤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阳毒也。(诸方第一。)
又升麻、鳖甲、甘草、当归,治面青身痛如被杖,咽痛,阴毒也。(第二。)



<目录>本草易读卷三

<篇名>苦参三十六

内容:\x糯米泔浸,蒸晒用。元参为使,恶贝母、菟丝、漏芦,反藜芦,野槐根也。\x
苦,寒,无毒,性沉。足厥阴、太阳、少阴药也。补阴益精,明目止泪。治湿热血痢,
住肠
风血泻。兼疗大风疥癞,最除痈肿阴蚀。溺赤疸黄之疾,积聚症瘕之 。清乙木而杀虫,利
壬水而泄热。肝肾虚无热者勿用。近道处处有之。叶与槐相似。
赤白带同蛎粉各两,猪肚煮烂,捣丸豆大,每酒下百丸。(验方第一。)
汤火伤,香油合末敷之。(第二。)
瘰 结核,四两末,牛膝汤丸豆大,每三十丸。(第三。)
下部漏疮,水煎日日洗之。(第四。)
热病狂奔,蜜丸服,薄荷汤下,水煎亦可。(第五。)
伤寒结胸,天行疾,胸满壮热,醋煎一两服,取吐且取汗。(第六。)
谷疸食劳,头旋心怫郁不安,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用二两,胆草一合,牛胆丸
服十丸。(第七。)
小儿身热,煎洗之。(第八。)
热毒足肿,作痛欲脱,酒煎渍之。(第九。)
梦遗食减,苦参三两,白术五两,蛎粉四两,猪肚一个,沙釜煮烂,捣丸服。(第十。)
中恶心痛,苦酒煎服。(十一。)
饮食中毒,上方吐之。(十二。)
血痢不止,炒焦丸服。(十三。)
脱肛,同五倍子、陈壁土煎洗之,以木贼末敷之。(十四。)
齿缝血,苦参一两,枯矾一钱,为末揩之。(十五。)
鼻疮脓臭,有虫也。苦参、枯矾、生地煎汁滴之。(十六。)
遍身生疮,肺热也。米汤丸服。(十七。)
遍身风疹痒痛,为末一两,皂角二两,取汁熬膏丸服。(十八。)
热毒风疮疥癣,一斤,枳壳六两,丸服酒下。(二十。)
疥癞痛痒,黄水及大风手足烂,苦参二斤,芥穗一斤,丸服。(二十一。)
鼠 恶疮,苦参二斤,露蜂房二两,曲二斤,水三斗,渍之去渣,入黍米酿熟饮之。(二
十二。)



<目录>本草易读卷三

<篇名>白鲜皮三十七

内容:\x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萆 。\x
苦,寒,微咸,无毒,性燥。足太阴、阳明药也,兼入手太阴、阳明。除一切风痹,治
诸般
黄胆。女子阴肿,小儿惊痫,两足肌死,四肢筋弱。头痛目痛之时疾,风疮疥癞之旧 。
鼠已破,出脓血,煎服,当吐若鼠子也。(验方第一。)
产后中风,人虚不可服他药,一味白鲜皮,新水煎服。(第二。)
生上谷及兖州等处。二月采。今河中、江宁、滁州、润州皆有之,以蜀中者为良。苗高
尺余
,茎青,叶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开花淡紫色。根似小蔓荆,皮黄白而心实。



<目录>本草易读卷三

<篇名>元胡三十八

内容:\x炒用。本名玄胡索,宋时避真宗讳,改玄为延。今后避庙讳,改玄为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