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味酸性收。专主肝病寒热结气。酸痹久泄。脐下满痛之症。其仁炒熟用
。则甘而润。故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症。皆足厥阴少阳药也。今人专以枣仁为心家
之药。则不明此理矣。盖木为心之母。谓虚则益其母可也。



<目录>平性药品

<篇名>远志

内容:【气味】
苦温无毒。(须去心。仍用甘草汤浸一宿。焙干用。肾经气分之药也。)
【主治】
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强志倍力。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
忤。肾积奔豚。治一切痈疽。但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之药。其功专于强志益精。令不
健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而善忘也。三
因方云。远志酒治痈疽有奇功。盖亦补肾之功也。



<目录>平性药品

<篇名>没药

内容:【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破血止痛。疗金疮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破症瘕宿血。损伤瘀血。消肿定痛生
肌。大概乳香活血。没药散旧而生新。皆能止痛消肿。故方药中每相兼而用之也。



<目录>平性药品

<篇名>茯神

内容:【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五劳口干。止惊悸。疗风眩风虚。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补劳乏。主心下急
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加而用之。神木即茯神心内木。疗毒风筋挛。心神惊掣。治香港脚
痹痛。



<目录>平性药品

<篇名>(白赤)茯苓

内容:【气味】
甘平无毒。浮而升。阳也。白者入手太阴足太阳经气分。赤者入足太阴手少阴太阳
气分。
【主治】
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大腹淋沥。膈中痰水。
开胸肺。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开胃止呕逆。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小儿惊痫。女
人热淋。暖腰膝。安胎。除湿益燥。缓脾生津。导气平火。开腠理。泄膀胱。疗肾积奔豚。
赤茯苓主治。破结气。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盖茯苓之白入壬癸。
赤者入丙丁。味甘而淡又降也。为阳中之阴。服食至要云。茯芩
通神而至灵。和魂
而炼魄。利窍而益肌。浓肠而开心。调荣而理卫。大抵得松之余气孕毓而成。属金之质。小
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止之者何。茯苓多益心脾。性美。下能接引诸温暖药归就肾经
。肾得真火而真气固。故八味丸之不离茯苓者是也。利之者何。凡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茯苓淡渗而色白为金之象。金之令上行而下降。金能生水。
涩者有不利之乎。然本草言茯苓利小便。伐肾邪。有降而下之之功。而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
用。似亦相反何也。盖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

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症。其人必
肢冷脉迟。法当用温暖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症皆非茯苓淡渗之药所能益其元气。
朱氏之谓阴虚不可用者。此之谓也。素问云。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遗热于膀

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朱氏之不欲骤用者。其深明于此理
也。若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寒淫所胜。素问所云肺气盛则便数而欠。非茯苓
之淡渗。何以分阴阳而导湿。本草之必用以伐肾邪者。此之谓也。



<目录>平性药品

<篇名>小麦

内容:【气味】
甘微寒无毒。入少阴太阳之经。
【主治】
养心及肝。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新者性热。陈者平和。浮者主治虚汗。
麦麸性凉而热。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肿烂沾渍。或小儿暑月痘疮烂溃。不能着席睡卧者。并
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为良。



<目录>平性药品

<篇名>白附子

内容:【气味】
辛甘大温有大毒。入阳明经能引药势上行。
【主治】
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 瘢疵。小儿毒暑入心。痰塞心孔。昏迷搐搦。非瞑眩
之剂。不能伐之。三生丸君白附子。此之谓也。



<目录>平性药品

<篇名>紫河车

内容:(采得投长流水洗净血污。蒸捣入药为良。筋膜乃初结真气。不可剔去。)
【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