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互交。故纸补肾即所以补脾也。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忍冬

内容:(即金银花。)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止气下 热毒血痢水泄。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茎叶及花功用皆同
。昔人称其治风湿胀。解痢逐尸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
而昔人并未言及。古今之理。固不一辙。而推究各极其妙。古今之揆一也。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使君子

内容:【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健脾胃。除虚热。诸药杀虫者。多是辛苦。唯
使君子榧子甘而杀虫。俗谓杀虫殆尽无消食。孰知树有蠹。屋有蚁。国有盗。福耶祸耶。(
服之忌饮热茶。)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五倍子

内容:【气味】
酸咸平无毒。乃虫食之津液结成者。其味酸咸。
【主治】
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凡
黄昏咳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剂。唯五味五倍能敛而降之也。百药煎其功与五倍子
不异。但经酿过。其体轻虚。其性浮收。且味带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饮热渴诸病。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诃子

内容:(梵言诃黎勒。凡用以酒浸后蒸一伏时。刀削去皮。取肉锉焙。用核则去肉。)
【气味】
苦温无毒。又苦酸平苦重酸轻味浓。阴也降也。
【主治】
冷气心腹胀满。下食。破胸膈结气。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发。下宿物。止肠
久泄。赤白痢。消痰下气。化食开胃除烦。治水调中。止呕吐霍乱。心腹虚痛。奔豚肾气。
肺气喘急。五膈气。肠风泻血。崩中带下。怀孕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肛

急痛。产妇阴痛。和蜡烧烟熏之及煎汤熏洗。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殊胜。实大肠。敛
肺降火。诃子同乌枚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浓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能补肺治咳嗽。东
垣云。嗽药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芫花

内容:【气味】
苦温有大毒。
【主治】
凡人饮有五。症由内啜水浆。外受湿气。郁蓄而为留饮。流于肺则为支饮。令人喘
咳寒热。吐沫背寒。流于肝则为悬饮。令人咳唾痛引缺盆两胁。流于心下则为伏饮。令人胸
满呕吐。寒热眩晕。流于肠胃则为痰饮。令人腹鸣吐水。胸胁支满。或作泄泻。忽肥忽瘦。
流于经络则为溢饮。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气腑肿。芫花之性。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
囊隐僻之处。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之法也。但其性甚猛捷。不可轻用损人真元也。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益母草

内容:(根茎花叶。)
【气味】
微苦甘。俱可入药同用。白花者入气分。紫花者入血分。
【主治】
明目益精。调经益产。肿毒疮疡。胎漏产难。胎衣不下。但根茎花叶专于行血。而
子则行中有补也。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紫石英

内容:(凡入丸散用火 醋淬七次。碾末。水飞过。晒干入药。)
【气味】
甘温无毒。入手少阴足厥阴血分药也。
【主治】
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
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
寒。散痈肿。令人悦泽。养肺气。治惊痫蚀脓。紫石英上能镇心重以去怯也。下能益肝。湿
以去枯也。心生血。肝藏血。其性暖而补。故心神不安。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
宜之。别录言其补心气。甄权言其养肺者。殊昧气阳血阴营卫之别。惟本经所言诸证甚得此
理。
畏(扁青 附子) 恶( 甲 黄连)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橘核仁

内容:(凡用须以新瓦焙香。去壳取仁。研碎入药。)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橘核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溃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和济局方。治
诸疝痛及内溃卵肿偏坠。或硬如石。或肿至溃。有橘核丸用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