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名>谷精草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浮而升。上行阳明。
【主治】
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功在菊花上。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白芥子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胸膈痰冷上气。醋研敷射工毒。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
痛消肿辟恶之功。凡痰在胁下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执此义也。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木香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沉而降。阴中阳也。乃三焦气分之药。(凡入理气药。只宜生用。不可
见火。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
【主治】
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积年冷气。温疟蛊毒。女人血气刺心。和胃泄
肺。行肝经气。但其性辛劣。最能上升。如气郁不达者宜之。若阴火冲上者。则反助火邪。
不宜用也。凡诸气 郁。皆属于肺。上焦气滞用之者。乃金郁则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
脾。中焦气滞用之者。脾胃喜其芳香也。大肠气滞而后重。膀胱气不化而癃淋。肝气郁则为
痛。下焦气滞而用之者。乃塞者通之也。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半夏

内容:【气味】
辛平有毒。沉而降。阴中阳也。入手阳明太阴少阴三经。(凡采得以白芥子为末二
两。酽醋三两。搅浊投半夏于内。浸洗去涎。涎若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又造曲法云
。以半夏为主。入姜汁白矾。加以干面和搅作面。入楮叶包置篮中。候生黄衣。日干。久贮
听用。极为良品。)
【主治】
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嗽。脾胃湿。益脾胃之气。消肿散结。渴则忌之。但今人
惟知半夏去痰不能益脾。孰知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半夏之性辛而能润。可使
脾无留湿。湿去而土自燥。痰乃不生。其功之益脾何如也。又丹溪以二陈汤治一身之痰。庸
医执之。概以有痰者。即以此方为对症之剂。岂知二陈汤唯风寒湿食之痰用之。乃宜至于劳
痰失血用之。反能燥血。其所当禁用又何如也。又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贝母代之。岂知
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唯咳嗽吐痰。虚劳吐血。或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
。妇人乳痈等症。此则宜以贝母为之向导。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爆。皆能生脾胃湿热
。令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使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自非半夏何以行湿利窍。
通大便而泄小便。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各得滑泽自安也。又俗言半夏入方药中
。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岂知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
入脾为痰。入肺为涕。半夏能流湿润燥。无形之咳。有形之痰。悉能荡涤必清。其泄肾非泄
痰之本乎。又俗言半夏之辛。只能入肺散气。岂知止呕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之剂。如
柴胡汤中用之。虽为止呕。亦能助柴胡黄芩之清凉。主寒热之往来。是又非足少阳阳明之对
剂乎。然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诸血证及口渴者则禁用。是又在驱使者之得宜也。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苍术

内容:【气味】
苦温无毒。又甘辛。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太阴阳明太阳之经。
【主治】
风寒湿痹。消痰水。暖胃消谷嗜食。瘟疾山岚瘴气。以其有雄壮上行之气。故能除
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传入脾。以其经疳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
以此代彼。盖有止发之别。其余主治则同。脾精不禁。小便漏浊淋不止。腰背酸痛。宜用苍
术以敛脾精。精生于谷故也。随经援引。务在驱使得宜。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山药

内容:【气味】
甘平温无毒。入手足太阴经。
【主治】
伤中。补虚羸。益气力。长肌肉。强筋骨。补五劳七伤。心气不足。泄精健忘。仲
景八味丸用之。取其凉而善补。强阴益阳也。皮肤干燥者。亦此滋润之。



<目录>温性药品

<篇名>阿胶

内容:【气味】
甘平无毒。浮而升。阳也。入手少阴足少阴厥阴经。
【主治】
吐血衄血。血淋尿血。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妇
一切咳嗽喘急。肺痿及痈疽肿毒。滋阴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