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尤忌。
葛根风药也。风药皆燥,本经言其生津止渴,生乃升字笔误,非葛根独能止渴,以其升
胃气
入肺,能生津尔。设非清阳下陷,而火炎津耗之渴,误服此药,则火借风威,燎原莫遏。即
非阴虚火炎之证,凡胃津不足而渴者,亦当忌之。
张司农《治暑全书》序云∶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二语可谓开千古之群蒙也。故凡
汗多
勿用,前人已论及之。无汗亦勿用。
愚谓阳明胃经多血之所,火病燥热,无汗烦渴,胃液已伤,汗乃血液所化,夺汗则无血
之戒
,用者审之。
〔利〕甘辛平,入胃、大肠二经。轻宣解肌,发汗升阳,生用能堕胎,蒸熟散郁火,化
酒毒
,止血痢。能舞胃气上行,治虚泻之圣药。
鲜葛根汁大寒,治温病火热,吐衄诸血。
葛花,解酒毒尤良,酒毒湿甚而为毒也。
葛壳(即子也)甘平。治下痢,解酒毒。叶,止金疮血出。蔓,消痈肿喉痹。
〔修治〕五月采根曝干。生用或蒸热用,以入土深者为佳。今人多作粉食。七月采花晒
干,
八、九月采子曝干,冬月掘取生根,捣烂入水中,揉出澄粉,名玉露霜。



<目录>胃部药队\〔凉胃次将〕

<篇名>香薷

内容:〔害〕辛散,乃夏月解表之药。表无所感,而中热为病,何假于此。误则损人表气,故
无表
邪者戒之。其性温热,暑寒宜用,若暑热宜清凉,误服之,反成大害。有处高堂大厦,纳凉
太过,饮冷太过,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遂病头痛恶寒,烦燥口渴,吐泻霍乱宜用之
。以发越阳气,散邪和脾则愈。若饮食不节,劳役斫丧之人,伤暑汗出如雨,烦躁喘促,或
泻或吐者,乃内伤之症,宜从东垣清暑益气汤。不吐泻者,宜人参白虎,桂苓甘露饮之类,
以泻火益元。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益其热矣。
〔利〕辛微温,入肺、胃二经。理暑气、霍乱、腹痛。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云云,
则愈
。若劳役受暑用之,则大误矣。
〔修治〕八、九月开花着穗时采得。去根留叶,锉,曝干,勿令犯火,陈久者佳。宜待
冷服
,如热服作泻。经所谓治温以清凉而行之也。



<目录>胃部药队\〔凉胃次将〕

<篇名>石斛

内容:〔害〕长于清胃除热,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不得混用。长、虚、味大苦
者,
名木斛,服之损胃。
〔利〕甘淡微寒,清胃除虚热,补肾涩元气,疗脚膝。
川石斛,少逊鲜石斛,性加寒,尤退虚热,虚证宜干,实证宜鲜。
〔修治〕蜀中者为胜。七、八月采茎阴干,以桑皮沃之。色金、形如蚱蜢髀者佳。金石
斛,凡
使去根头用,酒浸一宿曝干,以酥拌蒸之五时,徐徐焙干用,入补药乃效。或熬膏用。



<目录>胃部药队\〔凉胃次将〕

<篇名>川萆

内容:〔害〕若下部无湿,阴虚火炽,以致溺有余沥,茎中痛,乃真阴不足之候也,无湿肾虚
腰痛
,并不宜服,以肾恶燥故也。
〔利〕甘平,入胃、肝、膀胱三经。主风寒湿痹,既可除膀胱宿水,又能止失溺便频。
祛风湿,补下元。小便频,茎内痛,必火府热闭,只就小肠,火府愈加燥竭,因强忍房事,
有瘀腐壅于小肠,故痛,此与淋症不同,宜盐水炒萆 一两煎服,以葱汤频洗谷道,即愈。
肾受土邪,则水衰,肝挟相火,来复母仇,得萆 渗湿,则土安其位,水不受侮矣。
拨,土茯苓,形虽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远矣。除湿祛风,厘清去浊,化毒除恶疮,又能
补下焦,忌茗醋。
〔修治〕二、八月采根,利刀切片,曝干用。



<目录>胃部药队\〔凉胃次将〕

<篇名>知母

内容:(见脾部)



<目录>胃部药队\〔凉胃次将〕

<篇名>芦根

内容:〔害〕性味寒凉,因寒霍乱作胀,因寒反胃呕吐,勿服。
〔利〕甘寒,清烦热,亮喉咙,治烦渴呕逆,噎膈反胃。利小肠笋性更佳,解河豚毒。
〔修治〕二、八月掘取肥浓根,晒干,去须节并赤黄皮,用逆水中鲜者力逊,或捣汁取
用。



<目录>胃部药队\〔凉胃次将〕

<篇名>竹叶

内容:(见心部)



<目录>胃部药队\〔温胃猛将〕

<篇名>高良姜

内容:〔害〕如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咸忌之。以其辛热性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