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记生南海山野中主三消五淋下痰小儿赤白毒痢蛇毒瘅溪等毒一切
疮肿并煎服只出南中诸无所出也)○耕香味辛温无毒主臭鬼气调中生乌浒国南方草木状曰耕
香茎生细叶○大瓠藤水味甘寒无毒主烦热止渴润五脏利小便藤如瓠断之水出生安南太康地记
曰朱崖儋耳无水处种用此藤取汁用之○海药云(谨按太原记生安南朱崖上彼无水惟大瓠中有
天生水味甘冷香美主解大热止烦渴润五脏利水道彼人造饮馔皆瓠色)○筋子根味苦温无毒主
心腹痛不问冷热远近恶鬼气注刺痛霍乱蛊毒暴下血腹冷不调酒饮磨服生四明山苗高尺余叶圆
浓光润冬不凋根大如指亦名根子○土芋味甘寒小毒解诸药毒生研水服当吐出恶物尽便止煮食
之甘美不饥浓人肠胃去热嗽蔓如豆根圆如卵 食后弥吐人不可食○优殿味辛温去恶气温中
消食生安南人种为茹南方草木状曰合浦有优殿人种之以豆酱汁食芳香好味○土落草味甘温无
毒主腹冷疼气 癖作煎酒亦捣绞汁温服叶细长生岭南山谷土人服之○KT 菜(猪孝切)味

温无毒主冷气腹内久寒食饮不消令人能食字林曰KT 辛菜南人食之去冷气○必似勒味辛温
无毒主冷气胃闭不消食心腹胀满生昆仑似马蔺子○胡面莽味甘温去 癖及冷气止腹痛煮之生
岭南叶如地黄海蕴味咸寒无毒主瘿瘤结气在喉间下水生大海中细叶如马尾似海藻而短也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紫参(出神农本经)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以上朱字神农本经)疗肠胃
大热
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牡蒙 众戎 童肠 马行
【苗
】(图经曰)苗长一二尺茎青而细叶亦青似槐叶亦有似羊蹄者五月开花白色似葱花亦有红紫

似水荭者根皮紫黑肉红白色如地黄状(别录云)一种团聚而生根黄赤有纹皮黑中紫五月华紫

其实黑大如豆【地】(图经曰)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今河中解齐淮蜀州郡皆有之(道地)滁州
濠州
眉州蒲州晋州【时】(生)春初生苗(采)三月六月取实【收】晒干【用】根脂润者为好【质】
类人参而团聚【色】紫【味】苦辛【性】寒微寒【气】气之薄者阴中之阳【臭】香【主】心
腹坚胀【反】畏辛夷【制】火炙令紫【治】(疗)(药性论云)散瘀血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

【合治】以半斤用水五升煎二升内甘草二两煎取半升分三服疗痢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本(出神农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以上朱字神

本经)辟雾露润泽疗风邪 曳金疮可作沐药面脂○实主风流四肢(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
鬼卿 地新 微茎【苗】(图经曰)叶似白芷香如芎 但芎 似水芹而大 本叶细耳五月有

花七八月结子根上苗下似禾 故以为名也(陶隐居云)俗中皆用芎 其根须形气乃相类桐君

录言芎 苗似 本论说花实皆不同所生处又异今东山别有 本形气甚相似惟长大尔【地】(图
经曰)生崇山山谷西川河东州郡兖州杭州(唐本注云)出宕州者为胜(道地)并州威胜军宁
化军
【时】(生)春生苗(采)正月二月取根【收】曝干三十日【用】根粗大者为好【色】黑【味】
辛苦【性】温散【气】气浓味薄阳也(丹溪云)阳中微阴【臭】香【主】风邪头疼【行】足

阳经【反】畏青葙子恶 茹【制】去芦水浸润锉用【治】(疗)(药性论云)治一百六十种恶

鬼疰

云)太阳经风药逐寒邪结郁于本经治头痛脑痛大寒犯脑令人脑痛齿亦痛并巅顶痛【合治】合
木香疗雾露之气○合白芷作面脂药



<目录>卷之十一\草部中品之中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附瓦苇 丛生\x
石苇(出神农本经)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以上朱字神农本经)止烦下气
通膀
胱满补五劳安五脏去恶风益精气(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石 (之夜切)石皮【苗】(图

曰)丛生石上叶如柳叶背有毛而斑点如皮故名石苇(唐本注云)生石旁阴处不蔓延福建一种

月有花采叶煎汤浴之主风有生于古瓦屋上者谓之瓦苇【地】(图经曰)生华阴山谷及晋绛滁

州江宁府皆有之(陶隐居云)建平今处处有之生山谷石上(道地)海州【时】(生)春生苗
(采)二
月取叶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