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其中独颗而无两瓣亦无皱者号曰
丹龙精不入药用(唐本注云)又一种叶如大蒜蒜熟时采之良旧本云十月采恐苗枯根亦不佳也
【地】(图经曰)生晋地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唐本注云)荆襄产者佳江
南诸
州亦有(道地)峡州越州【时】(生)二月生苗(采)四月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圆
白不僵
者佳【质】类半夏而有瓣【色】黄白【味】辛苦【性】微寒【气】味浓于气阴中之阳【臭】
朽【主】化痰解郁【助】浓朴白薇为之使【反】乌头畏秦艽矾石莽草恶桃花【制】(雷公云)
凡使先于柳木灰火中炮黄劈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拌糯米于 上同炒待米黄熟
然后去米生亦可用【治】(疗)(图经曰)除恶疮并人面疮(药性论云)退虚热催难产为末点
眼去
肤翳消胸胁逆气并时疾黄胆(日华子云)消痰润肺(衍义曰)散心胸郁结之气(补)(陶隐
居云)断
谷服之不饥【合治】合酒调服疗胞衣不出○合连翘疗项下瘤瘿疾○合沙糖为丸含化止嗽○合
油敷人畜恶疮【禁】误服丹龙精令人筋脉不收【解】若误服丹龙精者用黄精小蓝汁解之立愈
【赝】丹龙精为伪



<目录>卷之十\草部中品之上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白芷(出神农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以
上朱字神农本经)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以上黑字名医

录)
【苗】(图经曰)根长尺余白色粗细不等枝杆去地五六寸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

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楚人谓之药九歌云辛夷楣兮药局王逸注云药白芷也【地】(图经曰)
出河东川谷下泽及齐郡今所在有之(陶隐居云)生下湿地今近道处处有之(道地)泽州吴地
尤胜
【时】(生)春生叶(采)二月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大而不蛀者佳【质】类栝蒌根
而细
【色】白【味】辛【性】温【气】气味俱轻阳也【臭】香【主】头风侵目排脓生肌【行】手
阳明经足阳明经【助】当归为之使【反】恶旋复花【制】(雷公云)采得后刮削上皮细锉用

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两度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或生用【治】(疗)(陶隐
居云)作汤浴以去尸虫(药性论云)止心腹血刺痛及呕逆明目止泪出女人血崩沥血腰痛能蚀

(日华子云)退目赤 肉止胎漏滑落破宿血消乳痈发背瘰 肠风痔 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





<目录>卷之十\草部中品之上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淫羊藿(出神农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以上朱字神农本经)坚筋
骨消
瘰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丈夫久服令人无子(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仙灵脾 黄连祖 千
两金 刚前 干鸡筋 放杖草 弃杖草【苗】(图经曰)叶青似杏叶上有刺茎如粟秆根紫色

须四月开白花亦有紫色碎小独头子湖湘出者苗高一二尺许叶如小豆而圆薄枝茎紧细经冬不凋
根似黄连关中俗呼三枝九叶草是也其根叶俱堪用【地】(图经曰)生上郡阳山山谷及江东陕
西
泰山汉中湖湘间皆有之【时】(生)春生苗(采)五月取叶以不闻水声处者良【收】晒干【用】
叶根【质】茎如粟秆叶似杏叶【色】青【味】辛【性】寒【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朽
【主】坚筋益骨【助】山药紫芝为之使【制】(雷公云)须用夹刀去叶四畔花枝尽后细锉每

事一斤用羊脂四两相对拌炒过待羊脂尽为度【治】(疗)(日华子云)治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

四肢不仁老人昏耄及健忘(补)(日华子云)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人绝阴无子【合
治】
合酒浸服疗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合威灵仙食后米汤调服疗痘疮入眼



<目录>卷之十\草部中品之上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黄芩(出神农本经)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伤(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痰热
所录)【名】腐肠 空肠 内虚 黄文 经芩 妒妇 印头 子芩 豚尾芩 宿芩【苗】(图
经曰)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四面作丛生类紫草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
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又吴普本草云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