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连茎梗

青色如莴苣叶六月中开紫色花似葛花当月结子根上黄色而相交纠长一尺许粗细不等(陶隐居
云)根皆作罗纹相交黄白色中多衔土【地】(图经曰)生飞鸟山谷及石州宁化军秦州齐州今

陕州军多有之(陶隐居云)今出甘松龙洞蚕陵(道地)泾州 州岐州者良【时】(生)春生
苗(采)
二月八月取根【收】曝干【用】根罗纹者为佳【质】形如防风而粗虚【色】土褐【味】苦辛
【性】平微温散(日华子云)冷【气】味浓于气阴中微阳【臭】腥【主】风湿黄胆【行】手

明经【助】菖蒲为之使【反】畏牛乳【制】(雷公云)以布拭去黄毛破开去土汤洗锉碎用【治】
(疗)(图经曰)黄病有数种伤酒曰酒黄夜食误餐鼠粪亦作黄病因劳发黄多痰涕目有赤脉日
益憔
悴或面赤恶心用之皆效(日华子云)主传尸骨蒸消疳及时气(萧炳云)治酒黄黄胆大效【合
治】
合牛乳点服之利大小便瘥五种黄病去头风及发背疑似者○秦艽十二分牛乳一升同煮七合去滓
分温再服治黄胆心烦热口干皮肉皆黄【禁】多服解米脂人食谷不充悦【解】酒毒



<目录>卷之十\草部中品之上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百合(出神农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以上朱字神农本经)除浮肿胪
胀痞
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重箱 摩罗 强瞿 重迈 中
庭中逢花【苗】(图经曰)苗高数尺干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叶近茎微紫茎

碧白四五月开红白花如石榴嘴而大根如胡蒜重叠生二三十瓣又一种花黄有黑斑细叶叶间有黑
子不堪入药(衍义云)茎高三尺许叶如大柳叶四向攒枝而上其颠有长蕊开淡黄白花四垂向下

长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须五六花子紫色圆如梧子生于枝叶间每叶一子不在花中【地】(图
经曰)生荆州川谷(吴氏云)冤句荆山及近道处处皆有之(道地)滁州成州【时】(生)春
生苗四
五月开花(采)二月八月取【收】曝干【用】根下子瓣【质】类胡蒜而有瓣【色】白【味】

【性】平缓【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腥【主】伤寒百合病【制】蒸熟用【治】(疗)(药
性论云)祛百邪鬼魅除心下急满痛并香港脚热咳逆(日华子云)安心定胆并颠邪啼泣狂叫惊悸

蛊毒瓦斯胁乳痈发背诸疮肿毒及产后血狂晕(孙真人云)煮浓汁服治阴毒伤寒(补)(日华子
云)益
志养五脏【合治】合蜜蒸令软时含枣大一块咽津疗肺脏壅热烦闷



<目录>卷之十\草部中品之上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知母(出神农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疗伤
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 (音岐)
母连

逢东根 水须 沈燔 昌支 (徒含切)【苗】(图经曰)春生苗叶如韭四月开青花如韭
花八月结实其根黄色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已【地】(图经曰)生河内川

今濒河诸郡解州滁州亦有之(陶隐居云)出彭城(道地)卫州威胜军隰州【时】(生)春生
苗(采)
二月八月取【收】阴干【用】根黄白脂润者为好【质】类菖蒲而柔润有毛【色】淡黄【味】
苦【性】寒泄【气】味浓于气阴也【臭】香【主】泻肾火补虚劳【行】手太阴经足阳明经少
阴经【助】酒为之使【制】(雷公云)去芦及皮槐砧上细切焙木臼内杵上行须用酒炒【治】(疗)
(图
经曰)解溪毒(陶隐居云)治热疟热烦(药性论云)除心烦燥闷骨蒸劳热产后蓐劳肾气劳憎
寒患
人虚而口干(日华子云)除传尸疰病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安心止惊悸(别录云)安胎下乳
(补)
(日华子云)益虚之【忌】勿犯铁器



<目录>卷之十\草部中品之上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贝母(出神农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疗腹
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以上黑字名医所
录)
【名】空草 药实 苦花 苦菜 商草 勤母 【苗】(图经曰)春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

荞麦叶随苗出七月花开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其根圆而有瓣黄白色如聚贝子故名贝母陆机疏云其
叶如栝